1934年2月,红三十军从梓桐乡转移,当地群众担心对联遭到破坏,就用黄泥将其糊上。
7月,红军第二次来到梓桐乡,群众掏去泥土,对联再现光彩。
次年1月,红军踏上长征路,再次离开。重返当地的反动乡绅看到对联,虽咬牙切齿,但却怕损毁石朝门影响风水,只好让人用石灰糊平——传奇对联就这样保存下来,成了珍贵文物。
1933年4月,中共中央研究决定,把党旗党徽中的“斧头”图案调整成为“锤子”图案。
1933年,中央苏区主要传媒《红色中华》报的插图中,刊登有不同式样的“镰刀斧头”“镰刀锤头”图案。
但几个月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战略大转移,党旗党徽中“斧头”变“锤子”的决定并未在全党全军得到贯彻执行,仍然混用。
194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延安对党旗式样作出决定:
“中共党旗式样,宽阔为三与二之比,左角上有斧头镰刀,无五角星,委托中央办公厅制一批标准党旗,分发各主要机关。”
至此,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制式党旗诞生。“长镰刀把”是其显著特征。
为何强调“无五角星”呢?是为了与苏联国旗相区别。
苏联国旗
党旗上的元素从“斧头”到“铁锤”,同样不仅是美工问题。背后涉及到对共产党阶级基础和性质的理解,更关乎“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
斧头,主要为手工业者所用,与大工业联系不多;而铁锤,主要为工人所用,因此与大工业联系较紧密。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政党。铁锤代表工人,镰刀代表农民,更加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