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医疗卫生部门屡屡下发文件打击号贩子,而如今,专职号贩子“没”了,兼职号贩子兴起,是这些号贩子太过狡猾,还是这些职能部门没有认真干?那又为什么,媒体能够发现的问题,职能部门却又落在了后面呢?因此,兼职号贩子真真切切打了职能部门、监管部门的脸。
其三,“招聘排队人员,不用干活就是坐着玩,睡觉都可以,特别轻松,男女不限,有身份证就行,下午4点之前到给120元、4点之后给100元,早上七点结束后给钱。”这样的招聘启事难免让人心动。但是求职者可曾想过,兼职号贩子也是号贩子,是法律所不允许的,是要被打击的。从这个层面讲,兼职号贩子打了自己的脸,太贪婪!
打脸不要紧,关键是知道疼,知道为什么被打。否则,这个疼就白挨了。号贩子难打难治是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使其灭绝。关键是能不能痛下决心跟这些号贩子叫板。尤其是高科技手段不断给力的当下,发现号贩子的踪迹以及幕后老板并非难事。最笨的办法,医院多派安保力量,对脸熟者赶出去,也并不难。
让号贩子谢幕,不能只是梦想。关键还是动起来,诚如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所言,“一方面要会同公安等部门开展综合整治,严厉打击号贩子现象,同时还要加快信息的联网,医院挂号做到真正实名制。另一方面还要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改进医疗服务,推广预约诊疗。”而这些,需要尽快落地最重要,方能不再让号贩子屡屡打脸。杨玉龙
期待 打击号贩子不能有漏洞
号贩子之所以长期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可以根据情势不断更新做法。譬如,网上挂号一度被认为是对付号贩子的好办法,但号贩子利用多台电脑“秒杀器”同时抢号,再通过“现退现抢”等方式将专家号转给需求者,这样操作不仅绕过了这道关口,而且可使贩号效率大增。当控制门诊号源时,号贩子就通过熟人加号;当加号不被允许时,他们就搞人海战术;当多次排队容易被人识破时,他们就不断雇请“新面孔”。总之,对付号贩子虽有多种手法,但号贩子却总能很快找到对策。打击举措中哪怕存在一丝漏洞,号贩子也能将它钻出个大窟窿。
这批号贩子主要利用了“实名制”挂号存在的漏洞,他们用兼职人员的身份证应对检查,但在挂号窗口,却用患者的身份证挂号。但挂号员对挂号者及患者的身份信息难以核实,他们既缺技术,又缺权限。此外,一些身体不适合排队的患者只能请人代挂,拿别人的身份证到窗口挂号不宜被拒绝,这也提高了身份识别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