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斯特莱茵的邀请,姚玉峰只是感激。而对田野的挽留,姚玉峰有一种负担。
姚玉峰读研究生时,需要任何器材,田野都会满足。上皮移植实验需要10万多美元的一套高精度显微镜,田野立即打电话向德国公司订购。
看到姚玉峰忘我学习、工作,田野主动提出让他的妻子到日本陪读。田野还给他们提供优裕的住宿条件,给他们购置了很多家用设施。其实,田野自己的家庭负担并不轻。
“即使一定要回国,也等条件成熟了,再回去吧!”面对完成了博士毕业答辩想回国的姚玉峰,田野说,“你这时回中国,国内条件不成熟,可能也无法发挥作用。”
但是,出国前28岁就被学校破格晋升为最年轻讲师的姚玉峰对自己说:不能等啊!
经常阅读大阪大学《眼科会志》,让姚玉峰了解了日本眼科医学发展的历程。他切身体验到一个现代学科的进步和发展是多么的不易。这让他情不自禁地联系到在中国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自己能做点什么?
留在国外,是在别人已经发展的高度上再做点精致的工作;但是回国,则是在一个历史起点上自己搭建平台,构建团队。
当时,中国角膜病人大概1000万,角膜病盲人估计300万,每年还新增50万人,角膜移植还处于起步阶段,急需新知识、新技术。
姚玉峰喜欢读文史书籍,他深受小说《第二次握手》和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影响,心中的偶像是数学家陈景润。
“教授,正是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让我有机会走出国门,有机会师从您!”姚玉峰说,“在祖国改革开放,迎来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怎么能置身事外啊?!”
最终,导师理解了学生的选择。
面对浮躁之风,姚玉峰做起最基础性的培训工作。这位世界一流的专家说:“医学成果只有惠泽广大患者才会有意义!”
提前两年完成博士学业回国的姚玉峰,用学到的知识和技术报效祖国,为国家赢得荣誉:
由姚玉峰独创的姚氏法角膜移植术,不但大范围应用在中国病人身上,也被推广到美国、日本、印度、欧洲等地,被列入世界角膜移植进步史中,还被编入美国眼科医师教科书。
姚玉峰参加三本卫生部规范化教材的编写,在国际上发表了四十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获得第一届世界华人眼科大会优秀论文奖第一名,还获得浙江省科技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