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目标并不单单意味着让全部贫困人口在经济上脱离贫困,还有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都实现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对接,彻底消除贫困。”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彭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公共服务的提升对贫困地区而言至关重要,而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更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均衡发展的本质体现。
在彭刚看来,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确保扶贫资金的到位,而对于脱贫攻坚而言,资金保障更是必须确保的前提。以健康扶贫为例,彭刚指出,《“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要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条件,提升服务能力,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均等化,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一点也早已引起了国家层面的关注。”彭刚认为,在健康扶贫领域,需要在经费保障上予以一定的倾斜,一方面解决贫困地区医疗资源覆盖所需的必要经费,另一方面对于贫困地区人口就医所需费用通过诸如先行垫付、提高报销比例等措施给予一定的补贴。他认为,对于解决贫困问题,在资金救助等措施必须到位的同时,实现落后地区的自主发展才是治本之策。
用好扶贫资金须建立良性机制
根据财政部统计,我国目前用欧扶贫任务的省(区、市)达到28个,其中,2017年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达到约540亿元。资金总量方面,贵州、云南、广东、河北、内蒙古、四川、广西等省份均超过30亿元,江西、甘肃、山东等省份也超过20亿元。年度增幅方面,内蒙古、河北、浙江、广西、江西、甘肃、西藏等省份增长超过50%,云南、黑龙江、安徽、四川等省份增长超过34%,高过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幅。
在专家看来,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共同发力才能最终让脱贫目标分解到具体的贫困地区,从而按部就班地将贫困现象彻底消除。“贫困问题是发展问题,既有经济层面必须加以保障的内容,也有具体领域应该承担的内容。”彭刚认为,对于地方实施脱贫、减贫工作而言,可以说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责任明晰的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他说:“2020年实现脱贫目标意义重大,事关全面小康的实现,因此,重申并切实贯彻好脱贫攻坚目标确实必要。”
然而,脱贫攻坚并非易事,我国想要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注定困难重重。尤其是正处在转型调整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在扶贫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基础上,尚未实现脱贫的任务领域注定都是难啃的“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