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紧接上部,很简单,哈姆雷特式,分两条故事线。一条讲述巴霍巴利王的传奇,另一条,讲述巴霍巴利王遇害多年后,他侥幸逃生的儿子,回到皇城向叔叔复仇。
故事,有点套路;剧情,少有悬念,中规中矩;人物,也比较典型,不具深度。
再加上它令人望而却步的片长——《巴霍巴利王》两部曲共达五个多小时。
这些加一起,好像会不受欢迎?
不,它的IMDb评分高达8.9。
同时,它目前全球票房超过80亿卢比(合美元1.203亿,人民币8.59亿),成为首部超该数额的印度片。
为什么?
正因为故事简单,没有花过多时间建立复杂的纠葛,它才能铺垫出直白深沉的情感。
情感,就像火药。《巴霍巴利王》堆积了足够的火药,再交给“开挂”的大场面,将之引爆。
因此,即使时间超长,《巴霍巴利王》的尿点也极少。
大场面不必说,文戏抓人,才是真本事。《巴霍巴利王》的故事,不能说特出彩,但它接地气,脚踏实地。
第一,主人公,够硬。
布莱克·斯奈德在他的著名编剧指南《救猫咪》一书中,把“救猫咪”这项规则,列为编剧的一个“大前提”。他这样解释:
当我们见到主角时,他必须做点事,让我们喜欢他并希望他胜出。
看看《巴霍巴利王》是怎么“救猫咪”的——
巴霍巴利小时候跟着母亲祷告,见到蝎子爬向母亲,他立即抓在手里。
他不愿打扰母亲,直到祷告完毕,才将蝎子丢掉。
成年后,巴霍巴利每一次开挂,都在暗示观众——他有多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