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很疼,在飞机上就昏过去了。”
“他吃什么了?”
“今天没顾上吃饭,登机前就喝了一瓶冰可乐。”
“可乐?”医生皱皱眉头,伸手想抽出病人怀里抱着的笔记本电脑为他做初步检查,却被对方抱得死死的。黄大年醒来第一件事就赶紧摸了摸怀中的电脑,然后长舒了一口气,对旁边同行的人员说:“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天刚擦亮,黄大年就迫不及待地“逃离”了病房。护士赶过来劝他做进一步检查,他却一边往嘴里塞了一把速效救心丸,一边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医院:“还有个会,挺重要的,我得去。”
回到长春,黄大年被强制做了体检。等结果的那两天,他又去北京出了趟差。
检查结果出来了:胆管癌。
肿瘤已蔓延到胃部和肝部……
“他为什么这么惜时不惜命?”
采访中,我们问过许多人这样的同一个问题。
著名科学家施一公最了解这位老友:“在科学的竞跑中,任何取得的成绩都将马上成为过去,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总会有极其强大的不安全感,生怕自己稍微慢一步就落下了。”
就是这种“不安全感”、这种“本领恐慌”,成为黄大年玩命工作的动力来源!
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所副所长杨长春说:“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追求事业和梦想的常态,他努力想超越最先进的成果,他就得加班加点地付出。他要不断地去破除、否定、推倒自己已有的东西,才能一点一点地提高、赶超。”
也许,这就是“拼命黄郎”的内心世界。
爱国情怀“海漂”18年,难忘初心:“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走在地质宫前的文化广场上,眼前这座建筑庄严肃穆。
我们不由得又想起了李四光,想起这座建筑的设计者梁思成,想到黄大年,心底突然涌出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那句名言: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在黄大年身上,我们更能掂量出这句话的分量。
不少人不理解在国外已功成名就的黄大年的选择。他们在问,如果黄大年还活着,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会选择回国吗?
采访中,我们将这个问题抛给了不同的被采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