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学生马国庆和李丽丽家在农村,黄大年看好他们的专业潜质,创造各种机会送他们学习英语、参加国际交流。两人谈了恋爱,他帮他们争取留校。毕业结婚,又帮他们张罗租房。
有人嫌他管得太细、婆婆妈妈。他说:“我们的国家太需要人才,现在多用点心,他们中就有可能出大师、出诺贝尔奖。”
学校领导几次催他抓紧申报院士,他却说“先把事情做好,名头不重要”。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黄忠民说,参加学术会议或讲座,大年能一口气准备十几页的材料,但要让他填报个评奖材料,半页纸都写不满。
最后清醒的日子,他还倚在床上、打着点滴,为学生们答疑;他嘱咐于平“把咱们自己的经费再压缩一些”,确保其他机构积极参与;他记挂团队里的姚永明参评副教授,硬是用颤抖的手,写下一段歪歪扭扭的推荐语。
“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这是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下的誓言。
他做到了!
尾声:不说再见
2017年1月1日,新年元旦,手术后第18天。
病房里,黄大年手臂上插满了管子。在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焦健的帮助下,黄大年认真收听着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2016年,“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已在轨运行一年,“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
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提到科技攻关,黄大年显得有些激动,他猛地深吸一口气,用沙哑的声音对焦健说:“国家对科技创新这么重视……有了国家的决心……我们的技术马上就要到了派上用场的时候……你们都要准备好,加油干啦……”
说完,一阵剧烈的咳嗽。
焦健忍着泪,直到出了病房的门他才哭出来。他看见了黄老师眼角含着泪光,他知道这个人没有一时一刻不想着赶超前沿、不想着超越极限!
可他哪里知道,这是黄老师去世前给他的最后一次教诲。
1月2日,黄大年开始发烧。
1月3日,高烧不止,伴随着咳嗽。
1月4日傍晚,坏消息接踵而至。黄大年内脏出现大出血,转氨酶升高、肝功能有衰竭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