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指出,片名之所以叫《摔跤吧!爸爸》,而不是《摔跤吧!女儿》,意味着这本身就是一个神化爸爸的故事,真正实现了自己梦想的人其实是爸爸,而非女儿。
还有很多人被影片中马哈维尔对女儿看似狠心实则有爱的人设深深打动,其中一个泪点十足的片段,是吉塔在输掉比赛后给爸爸打电话,泣不成声,接到电话的马哈维尔没有多说一句话,直接赶往学校帮女儿训练。
因为懂得,他能够给予遭遇失败的女儿最深的理解和支持。这一刻,父女间的冰川在融化,爱和温暖在流淌。
第三视角往往能让观众在看问题时更全面和多维,但在现实生活中,冷面父母鲜有跟子女关系融洽的,不近人情的冷酷父母和桀骜叛逆的任性孩子,往往是绝配。
即便最后孩子真的成功了,相信他也无法做到完全心无芥蒂。有些失去的东西根本无法弥补,有些已然形成的伤害也会一生如影随形。
影片中,当吉塔奋力将年迈的爸爸摔向地面时,很难说这其中没有暗藏着她多年来不敢宣泄、无处释放的怨气,即便爸爸的逼迫和严苛让她有了不一样的人生选择。
在郎朗成名后写的自传中,也能读出他对成长过程中父亲不近人情的严苛心有怨怼。最广为传播的一个事例,就是因为某次郎朗在拒绝练琴后,被情绪失控的父亲强迫吃“药片”。
在最近引起广泛讨论的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中,一位妈妈痛心地发问:“明明是最亲的人,结果怎么弄得像仇人一样了?”
看似无解的问题,答案其实再简单不过。把孩子的人生,还给孩子自己去做主。如果真想给他筑一副无坚不摧的铠甲,就选择爱和尊重、理解和支持。这才是你能给予孩子真正有力量的武器。
把《摔跤吧!爸爸》当作一部励志好片来看,自己在电影院里燃一下就好了,在一个文化语境完全不同的社会里,千万别把它奉作自己的育儿宝典。◉
作者:简简周
资深媒体人、专栏作者
壹父母联合创始人
- 版权声明 -
壹父母所有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