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健全语言治理 为未成年人保驾护航

中国青年报 2025-02-18 14:02:22
A+ A-

语言治理的目标绝不是制造和呈现死气沉沉的语言生活,而应该为语言使用者提供良好的使用土壤,为语言创新保驾护航。

---------------

网络平台上所使用的语言,映射出未成年人对于语言生活的实际需求,他们因生活所需而关注网络平台并通过语言的使用来满足这些需求。语言生活丰富多彩,线上语言生活的“精彩”绝不应被狭隘地理解为“黑话”“烂梗”。为整治语言文字使用乱象,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塑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生态,中央网信办、教育部2024年10月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关键区域存在的语言问题,特别是对“黑话烂梗与隐晦表达”现象进行整治。

对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要进行甄别

“黑话”,在社会语言学领域亦被称作隐语,这一社会方言本质上体现了说话者的语言特征,即将其社会特征作为话语变量,可能与说话者的职业属性、年龄层次、教育程度乃至性别等因素相关。“黑话”在语言生活中屡见不鲜,如电影中的“天王盖地虎”便是对历史上土匪语言的真实写照。“黑话”原本为特定言语社群内部的交流用语,若其发展至需加以治理的程度,很可能与其泛化“破圈”、入侵使用有关。

当下语言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大,特定的语言可以为特定的使用者贴上标签,特定的使用者也可以通过使用特定的语言实现“出圈”。原本以某个(些)变量因素聚合的交际群体,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实现圈层化,但当这个圈层里的“黑话”逃逸“出圈”或者被有意“破圈”使用在更广泛的场合中,就有可能造成泛用甚至滥用,尤其是当其进入书面语领域时。具体而言,本是在“窄域”内传递信息的语言单位,入侵到“公域”,其本身的排他性会给其圈外说话人带来交际困惑。比如,原本在网络游戏中使用的“你个老六”,不少学生已经将其写进了作业本,用在了试卷答题中,也有的用在了日常生活语言中。诸如此类问题既不能一禁到底,也不能放任不管。

“烂梗”,则是将理据化的语言单位应用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除了需要理解语言单位的字面含义外,还要对其形成的理据甚至言外之意等有更多了解。由于使用过于频繁,受话人对此类语言单位已经“味同嚼蜡”,这种语言现象在网络平台传播,甚至有创作者以此作为语言创新的一种手段。这既不利于主流价值观的塑造,还会给广大未成年的语言学习者造成学习负担。

“隐晦表达”,在社会语言学中尚没有明确界定,通常我们将其理解为说话人采用不明晰的方式表情达意。比如,在某网络平台,说话人为了规避平台的广告引流监管会把“直播间”说成或者显示成“直间播”。而有的说话人为了规避平台的监管,会主动用近音、谐音等替代原有的语言单位。这些现象是否需要治理,需根据说话人的主观意图和交际目的进行考量。若说话人在文学作品中有意为之,或属于艺术领域的语言加工,抑或是日常交流的修辞表达,应该为之“点赞”。但若是说话人故弄玄虚,或是为了规避法律而采取的“委婉”表达,抑或是为了传递虚假信息而对语言单位“改头换面”,则应有所规制。

对于网络平台上新出现的一些语言现象,像老词新用等是否需要治理,关键要区分说话人是否存在滥用的情形。说话人的语言智慧通过语言生活体现,语言治理不适合一刀切,要更加细化地划分治理标准和区分各自所属领域。语言治理工作也不是语言管理部门的一家之事,需要多部门协作。

逐步实现语言治理的精细化

在移动互联网语境下,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经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严峻考验。笔者注意到某些电商平台售卖一款名为“吡美莫司”的乳膏,这是一款治疗皮肤病的处方药,竟然有诸多店铺出售名为“呲美莫司”或名为“玼美莫司”的乳膏。依据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都可查见“吡美莫司”(又名匹美莫司,英文名为Pimecrolimus),未见“呲美莫司”与“玼美莫司”,因此我们将后两者称之为“碰瓷性”药品名。可见,语言治理越发精细化,就越需要部门间协同治理。语言治理需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采取多部门协同的模式,以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为观察基点,以“切小口治大病”为治理理念,从而以最小的治理成本取得最大的治理效果。

整全性语言治理要打破学科壁垒,将语言治理融入社会治理中。要充分发挥中央网信办的网络治理优势以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建设的语言监测平台的优势,会同市场监管部门与公安部门,针对某些领域的突出问题开展目标明确的攻坚行动。诸如前文所言的“碰瓷性”名称,看似是语言问题,实则是多领域问题,理应顺藤摸瓜深挖细耕。涉及严重后果的,可联合司法部门综合研判,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必要处理。

加强对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宣传与引导,切忌打语言文字的“擦边球”。当下语言治理工作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应着重发挥各类型网络平台的主体作用。作为网络平台积极缔结发布相关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文明规约,提高发布者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意识,明确网络平台的监管责任;网络平台可建立并依托商品品类品名(通用名)大数据,网络平台不能是不良商家的法外之地;平台适时建立黑名单制度,将不良商家公之于众,让仿冒、虚假商品无处藏身。在商业领域,任何形式的语言文字“擦边”现象可视为商家有意为之,其目的是逃避监管。语言问题可作为多领域治理的表征,商品的市场化呈现必然通过汉字、拼音等显性形式。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语言擦边”现象的实质危害性,尤其是医药领域的问题,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务必发现一起坚决根治一起。

学界应加强对语言治理与语言创新关系的辩证性研究。语言治理的主体具有多层面参与性,无论是国家、平台还是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语言治理也是有明确问题意识的,不是对语言创新的“伤害”,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对语言问题的治理完全可以实现精准打击。语言治理的目标绝不是制造和呈现死气沉沉的语言生活,而应该为语言使用者提供良好的使用土壤,为语言创新保驾护航。至于语言生活中新出现的问题,学界需要持续深入开展相关领域的语言学研究,如何在对语言问题做到有效治理的同时,又极大地保护使用者的语言创新性,最终实现网络语言生活风清气朗且活力四射,需要包括语言学家在内的所有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研究并共同发力。

【作者宋晖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泉月系该校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语言与媒介互动视阈下当代汉语创新演变研究”(23AYY008)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王毅 CN096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