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零糖”社交,与自信和快乐为友

北京网友说 2024-11-04 09:43:51
A+ A-

“零糖”社交,与自信和快乐为友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顾城40多年前写下的这句诗,描绘出了当下不少人所追求的社交状态。

喝零糖可乐,交“零糖”朋友。继饮食上的“零糖”“零脂”等概念受到热捧后,“零糖”社交成为这届年轻人的社交新潮流。当我们谈论“零糖”社交时,我们在谈什么?

在“零糖社交”中找自己

正如“零糖”“零脂”“零添加”代表的一种“轻饮食”文化,“零糖”社交正是不少人追求的“轻社交”状态。

“零糖”社交的本质是“为己社交”,在交友时更在意边界感与自我空间。

某社交App所属机构发布的《2024年社交趋势洞察报告》显示,有54%的年轻人表示“经常联系,但也有自己的独处空间”,18%选择“看心情联系,让自己简单轻松最重要”,“每天都可以黏在一起”的选项仅占12.6%。

年轻人对于社交关系中的“甜度”需求各有不同,“零糖”社交者则会更强调“重构多维附近”。

赶大集、City Walk,重新爱上菜市场……这些热门现象的背后,是年轻人努力重建多维“附近”的结果。

屏蔽掉不重要的群消息,鼓起勇气拒绝不想去的聚会,腾出时间偶尔和三五好友来一场Citywalk,或是打卡一家心仪的咖啡店,不少年轻人觉得“跳出人群,反而找到了更加清晰的自我”。

在信息过载、社交负担繁重的今天,通过强调“距离感”“边界感”,年轻人更加清晰地勾勒出自我认知的轮廓,完成了一次自我价值的回归。

社交降糖,快乐加分

“零糖”社交虽是新概念,其内核却与近来流行的“淡人”“I人”等概念有着共通之处。这也说明,“零糖”社交的走红并非偶然,网络流行文化的表象之下,更是关系青年群体生活状态与精神追求的公共议题。

从字面意思理解,“零糖社交”的主要实现路径就是为社交做减法,进而回归简约清爽的生活状态。

现在,青年群体率先开启了“社交减负”的实验。

不论是“00后整顿职场”、下班后上夜校等对传统社交模式的“反叛”,还是主张“断舍离”、找“搭子”、轻社交等新尝试,都让人们看见了在社交关系更加多元的今天,新型社交带来的更多可能性。

从辩证的视角来看,“零糖”社交也是在为社交价值的回归以及自我价值的探索做加法。

“零糖”社交中难能可贵的,是面对浮躁世界的定力,和对时间、情感等价值的理性审视。“零糖”社交者强调“性价比生活”,崇尚“反向消费”、恪守清醒购买;选择以泡脚、早睡早起、养生按摩等方式维护身体健康……刨去负担过重的无效社交,拒绝复杂社交关系带来的“精神内耗”,才能将时间和精力用在更多更有价值的事情上面。

为无效社交做减法的过程,同样是在为快乐加分。

一种能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交方式,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社交。

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糖度”

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面对“零糖”社交这样一种“淡淡的”新型社交方式,公众也应该正确理性地看待,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糖度”。

多一些理解,少一些非议。

有一种声音认为,年轻人所谓的“零糖”社交,就是自私的表现;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爱社交,会造成社会关系的割裂、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世界是发展的,人与人的链接方式也是与时俱进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交关系更加多元化,我们也应该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每一个人的社交选择,让每个人都能在舒适的社交氛围中自得其乐。

多一些引导,少一些盲从。

在互联网的助推下,“零糖”社交成为一个巨大的流量池。对于社交媒体平台而言,要对相关内容加强监管和识别,避免“零糖”社交变为制造焦虑、变相营销的工具,警惕滑入流量狂欢的深渊,积极倡导风朗气清的网络环境。

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也要警惕盲目跟风和过度“玩梗”的话语陷阱,“零糖”社交并不是一种时尚风潮,也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不论“零糖”、“低糖”或是“全糖”,正视自己的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才能在社交中收获自信与快乐。

多一些尝试,少一些逃避。

“零糖”社交并不等于“零社交”,注重社交边界感与渴望亲密伙伴也并不冲突。不能将“零糖”社交简单地理解为不社交或者是少社交,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精神枷锁”,进而陷入消极情绪之中,将自己困于社交“孤岛”。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为情感动物,适当的深度社交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与别人深度交流中,也能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在与人交往中,多一些自信与勇敢,在张弛有度中把握社交关系的主动权,这样既能享受“零糖”社交带来的松弛感,也能体会到传统社交的乐趣和意义。

责任编辑:周晶晶 CN032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