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山村“义剪师”:脚下有泥 心中有光

新华社 2021-03-25 23:48:35
A+ A-

原标题:山村“义剪师”:脚下有泥 心中有光

卓一航驾驶着新贴了标语的汽车(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振海摄

卓一航驾驶着新贴了标语的汽车(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振海摄

带上剪刀、电推、围布等理发工具,卓一航驾车行驶在细雨蒙蒙的崎岖山路上,不时停下问路,目的地多是他从未去过的偏远山村,他是去为居住在山区的老人义务理发。

在慈利县南山坪乡梁山村,卓一航理发前为老人擦脸(3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在慈利县南山坪乡梁山村,卓一航理发前为老人擦脸(3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卓一航今年33岁,出生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农村,目前在慈利县城经营一家理发工作室。2020年5月的一天,卓一航看到路旁两位老人在互相理发,其中一位还是盲人,他便上前帮忙,随手拍下来的短视频上传后,意外获得了许多点赞和留言鼓励,于是他决定开始一段义剪之旅。

在慈利县南山坪乡梁山村,卓一航展开围布准备给老人理发(3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在慈利县南山坪乡梁山村,卓一航展开围布准备给老人理发(3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不要钱!”他前往慈利和周边县市的偏远农村为老人理发,首先用这句话打消老人们的顾虑。义剪过程中,他通过社交平台记录和分享这些经历。一开始,卓一航“走到哪剪到哪”,后来陆陆续续有网友留言,说老家有长年未剪过头的老人,卓一航便应他们的请求上门理发。

卓一航在慈利县南山坪乡梁山村给老人理发(3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卓一航在慈利县南山坪乡梁山村给老人理发(3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卓一航开在慈利县城的理发店比较忙碌,但他每周坚持进山入村义剪两三次。至今,他已走过50多个乡镇,进过200多个村子,为3000多位老人理过发。“这个小靓仔总是笑眯眯的,头发剪得好,人很和气,我们很喜欢他。”很多老人这样评价卓一航。

在慈利县南山坪乡梁山村,卓一航(右)理完发后和老人交流(3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在慈利县南山坪乡梁山村,卓一航(右)理完发后和老人交流(3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除了记录义务理发,他还在短视频中介绍家乡的风景、美食。如今,他已成为慈利县的一名“网红”,汽车修理店提出给他的车免费保养、影楼给他提供为老人打印照片的设备和相框……网友们看到视频中行动不便、生活条件差的老人,还会给他寄衣服、轮椅,托他带过去。

在慈利县南山坪乡梁山村,卓一航(右)理完发后和老人交流(3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在慈利县南山坪乡梁山村,卓一航(右)理完发后和老人交流(3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卓一航说:“剪头发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有许多人给我鼓励和支持,我自己也很想做这件事,在外面跑的时候特别有精神。”

卓一航在自己的理发工作室给顾客设计发型(3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卓一航在自己的理发工作室给顾客设计发型(3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卓一航在慈利县老家采摘蒿叶,拍摄短视频(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卓一航在慈利县老家采摘蒿叶,拍摄短视频(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卓一航在慈利县老家制作蒿子粑粑(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卓一航在慈利县老家制作蒿子粑粑(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卓一航在慈利县老家制作蒿子粑粑(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卓一航在慈利县老家制作蒿子粑粑(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卓一航在慈利县老家陪儿子玩耍(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卓一航在慈利县老家陪儿子玩耍(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卓一航在慈利县老家和妻子、儿子一起玩耍(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卓一航在慈利县老家和妻子、儿子一起玩耍(3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责任编辑:李皓 CN002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