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如何学会“我的青春我做主”

2019-05-04 08:18:16
A+ A-

青年节到了,似乎该说说年轻人的事。这几年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我的青春我做主”。这话初听起来挺有个性,包含有追求独立,对不让其“做主”的人进行抗议的意味;再仔细琢磨,这话还有几分任性的成分,有“我的青春我说了算,你们谁也管不着”的含义。那么每个人的青春乃至人生该由谁做主呢?这个问题还是挺有讨论价值的。

一些年轻人之所以有“我的青春我做主”的呐喊,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总是由别人做主所致。在家里自不必说,中国父母的身份是“家长”,其权威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小时候要包办子女的吃穿用度,上学了则时刻关注着你的学习成绩,中考要报哪所中学,高中分科是学文还是学理,上大学报考什么专业,甚至是出省上学还是留在本省,等等,父母一般都会替你“做主”;等到大学毕业了,找什么样的伴侣,父母也会给出意见。天下父母如此全方位包办的理由也都差不多,“我还不是为了你好?”在这些“你竟无法反驳”的至理名言的夹击围攻下,“产出”的可能就是一个个永远长不大的“巨婴”,这样的人即便年龄上已经成年,但遇到事情却总想依靠别人,既想不出处理的办法,也不敢或没能力担当,而习惯于替他们做主的父母显然应负“主要责任”。

除了家庭之外,另外的管束则来自校园和社会。对于老师来说,听话的孩子那就是乖孩子,老师布置的作业能按时按量完成;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书本上讲的就是真理,答题的时候只要写全了得分点,就可以得高分;生活中规规矩矩,不惹事那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好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一些学生已习惯于接受固定的标准的答案,当然也难以培养他们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从学校毕业了,这些学生进入社会了,而单位的领导依然喜欢的是言听计从的人,而非有自己想法的下属,这些年轻人缺乏“做主”的机会。一个人在单位呆得久了,即便曾有过的棱角也会被磨光,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怎么会培养出创新思想或开拓精神呢!

在这样的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总是按照家长、老师和领导的安排和意愿来生活、学习和工作,很少有自己做主的机会。而当他们在身体与心智日渐成熟的情况下,他们提出“我的青春我做主”以示抗议,也就很自然了。这其实也是年轻人在迈向成熟的一种表现。

年轻人要“我的青春我做主”,需要两方面条件。

一是从家长、社会角度而言,要逐渐学会放手。家长们要明白,即便再能干、再强势的父母,自己也总有老去的一天,子女们的日子终须他们自己去过,这是谁都无法替代的,只有早放手,他们才能更快更好地成长起来;至于在一般的社会生活中,无论老师也好,领导也罢,也不管你愿不愿意,都没有谁可以长生不死,没有谁可以不退出历史舞台,只有“放手”让年轻人去做事,他们在“接手”这个社会的那一天,才不会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二是年轻人要有“做主”的勇气和能力,而这种勇气和能力则需要学习和锻炼得来。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谁都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刚开始学着“做主”的人尤其如此,而且家长们之所以总不愿意放手,其原因也正在于此,这就使得有些年轻人因害怕犯错而胆怯,缺乏自己做主的“勇气”,这时候,身边人的谅解、包容、鼓励和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而有了勇气,“敢”自己做主,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心所欲,可以不计后果地蛮干,这就需要从他人的经验中,慢慢学会“如何”做主。他人的经验有些存在于生活中,另一些则记录在书本里。自己“做主”不等于不听别人的意见,家长“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的话是有道理的,他们的人生经验甚或教训,都是后来人的一笔财富,年轻人在自己做主的时候应该多听听别人的忠告,在综合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加以分析,进行研判,成功的几率会提高很多,而把别人的劝告一味地当作无谓的唠叨和干预加以排斥,则一定会处处碰壁的。

此外,读书也是获得他人经验的一条捷径。古今中外那些哲人对生活的感悟,留存于书籍的字里行间,书读的多了,作者的知识或智慧,会潜移默化为一种可供参考的信息,有助于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读书的好处是我们可以不用管作者是谁,不拘作者是古人今人,男人女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只要我们去“阅读”,就可以从那些文字中读出所需要的东西,因此,要想自己做主,并且提高自己做主的成功率,不断地读书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其实,作为人,不仅要学会“我的青春我做主”,更重要的是学会“我的人生我做主”。不仅要学会如何“做主”,而且要学会为自己做主的结果负责,学会承担责任。人们在学会做主的过程中,都难免犯错误,走弯路,只要自己能坚持,不气馁,不抱怨,身边的人给机会,能包容,年轻人“自主”的青春才会生机盎然,也才可能有“无悔的青春”。

马建红(法学博士)

责任编辑:李平书 CN080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