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识别不能‘掺水’,精准扶贫不容‘打折’。”河南省鄢陵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田培新表示,“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就必须把扶贫资金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把温暖带给最需要的群众。”
济多少“假贫”,就伤多少“真贫”
贫困户识别的精准度偏离一寸,落实“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的要求就会偏离一丈。结果,耗费大量财力、人力,贫困户依然贫困、贫困村依然“戴帽”,远远背离了党和政府开展扶贫脱贫工作的初衷。
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的兰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105个村中有近一半的村属于贫困村。近年来,中央、省、市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推动当地的精准扶贫工作。然而,2016年9月,审计部门在对兰西县扶贫专项审计时发现在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有180户存在名下有房产、机动车和有工资的情况,83名党员干部也因此受到了问责处理。这种不负责任的扶贫,会使群众对扶贫战略的信心大打折扣。
“严格执行农民人均纯收入标准,统筹考虑‘两不愁三保障’因素……”贫困户识别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而有的党员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动了私心,无视纪律和规定,实行双重标准:对和自己无利益关系的贫困户行吃拿卡要、“雁过拔毛”之事,对自家亲友则丧失原则、不惜弄虚作假。
冒名顶替,为父亲和弟弟申购保障房;隐瞒事实,为亲属骗取低保金……“我在基层多年,使许多居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想到同样生活窘迫的父亲和弟弟却没从自己这里得到一点点实惠,便动了私心。”吉林省吉林街道丹阳社区党总支原书记马玉凤滥用手中权力优亲厚友的行径,换来的是留党察看一年、行政降级处分。
殊不知,对于假扶贫里藏着的猫腻,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种徇私扶“贫”,济了多少“假贫”,就伤了多少“真贫”,最终侵害的是群众的利益。
“各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要经常看一看群众在自己心中的位置,是否把群众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要经常掂一掂脱贫攻坚工作在心中的分量。”河南省舞阳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朱暑光认为,“时时刻刻警醒自己,认真履行好肩上担负的责任。”
下“绣花”功夫,确保“真贫户”一个不落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