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一场婚礼前后花费近13万元,但儿子入赘平原地带让老徐很高兴,他觉得儿子孙子再也不用呆在穷山沟里受苦了。
但后来发生的事情让小徐傻眼了。他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华商报记者,从认识到离婚,自己连媳妇手都没摸过。包括新婚当晚,自己连续一周都睡沙发。
新婚夜,媳妇很正式地告诉小徐,当地的风俗是上门女婿和媳妇七天后才能“圆房”,性格内向的小徐也就信以为真。
第七天早晨,媳妇突然说南方的单位来电话说有急事,说完就拉着早已准备好的行李去了汽车站。罗家是丈母娘当家,小徐问丈母娘咋办。丈母娘回答说年轻人应该以工作为重,并批评小徐不上进。
在罗家独守空房一个月后,老徐将小徐接回了马堡子村。
媳妇小罗经常换电话,有好多次小徐想问媳妇日子还过不过,但电话很难打通。
有好几次,老徐接到儿媳妇从不同城市打来的电话。电话里儿媳妇哭着说自己准备回家和小徐好好过日子,让老徐给自己寄些路费。电话里,儿媳妇还亲热地喊老徐爸。老徐以为儿媳妇回心转意了,就按照卡号每次汇款一千到两千不等,但媳妇一直没回家。老徐终于忍不住了,问儿子有啥打算,儿子说早想离婚了。
老徐一咬牙对儿子说:爹支持你!老徐告诉华商报记者,他后来经过打听才知道儿媳妇在外面并没有正当职业,而且居无定所、四处跑动,还抽烟、喝酒、打牌,他甚至怀疑她从事不正当职业。
“不怕你记者笑话,我认为我们家被骗了。离婚时我去索要彩礼,女方父母说彩礼钱已经用来给家里修房子了,让我把电视机、空调等家电拉走。我觉得这些东西晦气,干脆一件都不要了!”
为避免打光棍做上门女婿
在马堡子村,郑家父子两代人都是上门女婿。父亲老郑是上世纪70年代为了吃饱肚子从平原村子入赘马堡子村的,儿子小郑是为了逃离马堡子的落后,前几年入赘到外地当了上门女婿。
“也许这就是命!”1月7日下午,如今在宝鸡打工的小郑对华商报记者说。
原本姓刘的老郑入赘马堡子村是上世纪70年代,当时平原地带普遍缺粮,兄弟姐妹多、家庭贫寒的老郑从平原上的村子到了马堡子郑家当了上门女婿。
今年67岁的老郑向华商报记者回忆说,当时马堡子村人吃粮很宽裕。于是在山里亲戚的介绍下,自己从平原上的村子入赘到了郑家,并改姓郑。“当时的风俗,男方上门到女方家不给彩礼,相反,女方家要给了我们家一袋玉米、一袋小麦。唯一的要求是上门女婿必须改姓随女方”。
老郑对上门女婿的体会是“总是感觉低人一等”。但让他感到温暖的是,郑家人以及马堡子村的人对他不错。老郑认为这是自己吃苦耐劳赢来的。
几年后,平原地带口粮依然吃紧,为了活命,老郑把自己当时才9岁的弟弟刘发财也带到了马堡子。老郑清楚地记得那是1974年的冬天。
马堡子“粮食多”的优势在“包产到户”开始后逐渐被谈化了。老郑说,上世纪80年代后,再也没有平原地带的青年入赘到马堡子。相反,马堡子一带山区的成年男子到平原农村当上门女婿的现象时有发生。“因为当地的姑娘即便是到了谈婚论嫁年龄,也没有人愿意留在山沟里生活,而是纷纷外嫁平原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