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队里的父与子
朦胧月色地上撒,兄弟把酒聚一堂,考古之路终不悔,同舟共济把帆扬——考古人打油诗
海昏侯墓工地给媒体专设了一间铁皮房——新闻中心。
铁皮房隔壁的房间里,每天都会传出一阵高亢的歌声,陕北民歌。
唱歌的小伙子叫吕鹏伟,这个房间是专属于他的工作室,他的工作是修复陶片——需要把碎成火柴盒大小的残片拼接,直到拼成一个完整的陶罐。
身高约1米6的吕鹏伟,健壮敦实,面颊总是红红的,说话有点腼腆,但他唱出的歌声却能传出很远。在绝大部分时间,他都是一个人。
“我儿子不太会说话。”吕增福说。
60岁的吕增福和儿子同在一个工地。他们的身份是技工。
45年前,15岁的吕增福从宝鸡老家考古工地上铲土挑土的民工起步,开始进入
田野
考古领域,参与过秦兵马俑、汉阳陵、法门寺等重大遗址的发掘工作,仅三峡就去了7次。
儿子跟自己学了11年,吕增福还是认为他没出徒,这半辈子,吕增福培养了18个徒弟。后来他说,最让他骄傲的(徒弟),还是吕鹏伟。
考古这项事业很漫长,有些工作要两代人才能完成。考古队领队说这话时,看着远处那群年轻人。
每个考古队员胸前都挂着个证件,上面有照片,杨军的照片是5年前拍的,年轻人们围过来看,“杨队,完全看不出是5年前的你呀,那时皮肤多嫩,头发多密啊。”
新京报记者罗婷江西南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