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胡润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查阅了100多份报纸杂志及上市公司的公告报表,经历了几个月的折腾,他排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和国际接轨的财富排行榜。
胡润在当年的9月向《金融时报》、《经济学人》、《商业周刊》、《福布斯》等专业财经媒体发去了传真,希望可以刊登他的榜单。最终,《福布斯》向胡润伸出了“橄榄枝”,开始定期为《福布斯》提供富豪榜的数据。
2001年,胡润辞去了安达信的工作,在名片上将自己的身份改印为“《福布斯》杂志中国首席调研员”。《福布斯》也默认了胡润在福布斯的身份。
但是,随着富豪榜越来越受到重视,胡润跟《福布斯》之间的合作也打破了微妙的平衡。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负责人范鲁贤看来,《福布斯》作为一家深具全球影响力的媒体,完全有能力将富豪榜做得更专业。胡润也认为自己早已不是居无定所的自由撰稿人,不必依赖《福布斯》的平台。
于是,胡润与《福布斯》逐渐分道扬镳,成为两家鼎力博弈的财富榜制作机构。胡润与《福布斯》也都凭借富豪排行榜的关注度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影响力的提升则意味着在社会资源、广告收入等方面的优势和利益。
除了给排榜机构带来利益,进入富豪榜的富豪们也能从排行榜中获得名利双收的效果。范鲁贤和胡润都承认在榜单制作过程中,不时会受到富豪们的邀请,或者是直接送物送钱等行为,希望以此进入排行榜。范鲁贤分析说,有一些公司外债较多,如果他们能够得到类似像《福布斯》这样的全球专业财经媒体的肯定,对这些公司的融资和发展都会大有好处。即使是盈利状况良好的公司,如果进入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也意味着这个富豪及其产业在跟银行以及投资人谈生意时会拥有更多底气和信心。“他(富豪)会觉得这个排行榜对他跟银行的关系,还有跟投资者的关系都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