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现金牛”萎靡:屈臣氏中国销售疲软,利润连降6年 品牌信誉受损

新浪财经 2025-03-21 11:34:33
A+ A-

李嘉诚“现金牛”萎靡:屈臣氏中国销售疲软,利润连降6年 品牌信誉受损!屈臣氏曾是李嘉诚商业帝国的“现金牛”,最赚钱时每天为李嘉诚进账超4亿,为其港口、地产等其他商业板块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然而,近年来屈臣氏在中国市场遭遇困境,自2019年起,其保健及美容产品的利润已连续6年下滑。2024年,销售额同比下降18%,EBITDA骤降55%。

李嘉诚“现金牛”萎靡:屈臣氏中国销售疲软,利润连降6年

近日,演员郭晓婷发文称自己购买的一次性内裤上疑似出现霉斑或污渍异物,随后有网友指出该产品系屈臣氏旗下产品。实际上,屈臣氏销售的产品近些年屡次陷入质量争议,消费者投诉不断,品牌信誉受到严重冲击。面对电商平台的激烈竞争和新兴美妆集合店的崛起,屈臣氏在中国市场的线下零售模式显得力不从心。

李嘉诚“现金牛”萎靡:屈臣氏中国销售疲软,利润连降6年 品牌信誉受损

屈臣氏中国在3月16日发文表示,正在对有关产品的生产环节进行全面复查和追溯,并暂时停售该产品。涉事产品由东莞市芬乐制衣有限公司代工生产,委托生产企业为广州屈臣氏个人用品商店有限公司。该公司曾多次因产品责任纠纷被起诉。屈臣氏自有品牌覆盖饮品、护肤、彩妆、个护等多个品类,包括卓沿、睿致肌、Collagen等品牌。一位美妆行业人士表示,屈臣氏自有品牌产品多通过代工厂完成生产,毛利率高但成本可能很低。

李嘉诚“现金牛”萎靡:屈臣氏中国销售疲软,利润连降6年 品牌信誉受损

黑猫投诉平台上不乏针对屈臣氏自有品牌产品质量问题的投诉。此外,屈臣氏也曾因擅自配制化妆品、虚假宣传产品等问题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多次点名和处罚。最近一次是在去年11月,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查发现,屈臣氏销售的“TOUCHBeauty”品牌电动洁面仪和眼部美容仪因标志和说明项目不合格被点名。

李嘉诚“现金牛”萎靡:屈臣氏中国销售疲软,利润连降6年 品牌信誉受损

屈臣氏在全球拥有8000家店铺,在中国内地进入超500个城市,拥有近4000家店铺以及6500万会员。根据长和2024年业绩报告数据,公司零售部门收益总额为1902亿港元,同比增长4%;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164亿港元,同比增长1%。其中,保健及美容产品分部在零售部门收益占比达到近九成。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长和零售部门的收益增长主要靠欧洲市场带动,中国市场屈臣氏保健及美容产品业绩下滑严重。2024年,屈臣氏中国保健及美容产品收益总额为135.08亿港元,同比下降18%;EBITDA为4.67亿港元,同比下降55%;EBITDA毛利率则从6%降至3%。

李嘉诚“现金牛”萎靡:屈臣氏中国销售疲软,利润连降6年 品牌信誉受损

自2019年开始,屈臣氏中国保健及美容产品EBITDA已经连续6年下滑。2024年,中国保健及美容产品业务的同比店铺销售额下降了15.3%,而2023年为增长1.8%。截至2024年底,屈臣氏中国保健及美容产品店铺数量为3875家,与2021年高峰期的4179家相比减少约300家。

美妆行业人士认为,电商冲击是屈臣氏在中国市场式微的主要原因。美妆和护肤品都是标品,相对电商渠道来说,屈臣氏的价格并不具有竞争力,且购买体验和售后服务也不如线上。门店导购有销售KPI,往往会过度推荐产品。屈臣氏门店在下沉城市的业绩表现要好于一、二线城市。然而,随着KK集团旗下的调色师The Colorist、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投资的WOW COLOR等美妆集合店新玩家加速扩张,屈臣氏线下门店的顾客也被分流。

屈臣氏在中国也曾发力数字化布局,自建线上渠道。2017年开始,屈臣氏陆续推出莴笋App(2018年改名为屈臣氏App)和微信“屈臣氏小店”小程序。尽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最终效果不佳。一方面是因为屈臣氏没有电商基因,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对其线下门店的心智没有改变。

屈臣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28年,其前身为一家在广州创办的西药房。1981年,屈臣氏被和记黄埔收购并成为其全资附属公司,正式进入李嘉诚的商业帝国版图。接手屈臣氏后,李嘉诚通过一系列并购和合作迅速扩张屈臣氏业务。在中国内地市场,屈臣氏与万达、中粮等地产巨头达成合作,以较低成本迅速扩张。2013年底,市场传出屈臣氏将在香港、伦敦两地同步上市的消息,但2014年初,和记黄埔宣布向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出售屈臣氏24.95%的股权,搁置了上市计划。去年,屈臣氏第二大股东淡马锡再次提及IPO计划,但其在中国市场的业绩下滑可能会影响整体估值。(责任编辑:卢其龙 CN070)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12%)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