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主播声称所卖翡翠手镯成色极好,消费者高价入手后却发现货不对板;网络店铺宣传售卖的“神药”能延缓衰老、抗癌抗肿瘤,买家收到货后发现竟然只是普通食品。面对网购中的虚假宣传,消费者该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北京互联网法院公布了涉网络消费虚假宣传典型案例,以帮助消费者甄别商家的虚假宣传手段。
史女士在一家网络店铺的直播间里看到一款翡翠手镯,主播自称是职业珠宝鉴定师,称这款手镯品质上乘。史女士花费七万两千多元购买了这件商品。然而,她收到货后发现手镯质地与宣传不符,且存在一处不易察觉的白点瑕疵。史女士要求退货退款,但商家以超过48小时鉴赏期为由拒绝。双方协商未果,史女士将网络店铺诉至法院,要求退一赔三。法院依法委托鉴定机构对涉案商品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手镯透明度级别属于最低等级范畴,与商家宣传明显不符。最终,法院认定被告的行为构成欺诈,支持了史女士的诉讼请求。
另一起案件中,张先生花费48800元在网络店铺购买了一款名为“人参膏”的产品,商家宣传该产品具有延缓衰老、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等功效。张先生发现该商品仅是一款普通食品,并非保健品或药品。他将商家诉至法院,要求退货退款并进行三倍赔偿。法院认为商家的行为构成虚假宣传,支持了张先生的诉讼请求。
近年来,随着网络消费的普及,涉及虚假宣传的案件数量逐渐增多,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些案件中,虚假宣传手段多样,如虚构商品特性、销量和关注度等。一些商家通过“好评返现”、虚假宣传视频播放量等方式诱导消费者下单,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破坏了市场秩序。
例如,在一起案件中,原告网购了一只号称“风靡全网的断奶神器”奶瓶,使用后发现并无宣传效果。法院审理发现,被告公司曾因虚假宣传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罚,但仍继续使用相似宣传用语。法院认定被告行为构成欺诈,判决其退货退款并进行三倍赔偿。
另一案件中,原告在直播间购买了6件真丝睡衣,收货后发现均为丝制品。法院认定经营者故意混淆概念,构成欺诈,并承担三倍赔偿责任。
在一起“海外购”纠纷中,原告购买的品牌羽绒服并非正品,法院支持了原告退一赔三的请求。还有一起黄金纠纷案中,原告购买的“纯金”金豆实际为仿金饰品,法院认定被告具有欺诈意图,应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
法官提醒,商家应严格把控商品质量,杜绝虚假宣传;平台需履行主体责任,规范商家经营行为;消费者应在充分了解商品信息后谨慎消费,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