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新一届政府将持怎样的对华态度。德国政坛一夜变天!新任总理默茨宣布组建核保护同盟,公开拒绝追随美国对华政策。欧洲军事自主化迈出关键一步,中德经贸合作迎来历史性机遇。
当地时间2月23日,德国政坛迎来历史性转折。联盟党总理候选人默茨正式宣布赢得联邦议院选举,现任总理朔尔茨承认败选。这场被称作"欧洲战略十字路口"的大选,不仅重塑了德国政治版图,更将深刻影响全球地缘格局。默茨在胜选演说中强调,新政府将致力于打破政治僵局,并在两个月内完成组阁,其关于欧洲防务自主的激进主张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面对北约内部的分裂危机,默茨在选前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战略视野。2月22日,这位即将掌舵欧洲最大经济体的政治家公开呼吁,就法国和英国向德国提供核保护伞的议题展开紧急磋商。这标志着柏林首次正式回应巴黎持续多年的核共享提议,也暴露出德国对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的深度忧虑。根据《北大西洋公约》现有机制,部署在德国布歇尔空军基地的20枚B61战术核弹虽由德军飞行员负责投送,但发射密码始终掌握在五角大楼手中。
在默茨的战略蓝图中,欧洲核自主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目前英法两国核武库总量仅500枚左右,不及美俄任何一方的十分之一。这种悬殊差距使得欧洲战略威慑体系长期受制于美国核保护伞,而特朗普近期宣称可能对欧征收全面关税的威胁,更让柏林意识到战略自主的迫切性。法国总统马克龙对此展现出积极姿态,巴黎方面不仅愿意分担核保护责任,更期待借助德国经济实力缓解其年均40亿欧元的核武维护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默茨在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展现的对华政策转向。2月18日,中国外长王毅应约与这位候任总理举行闭门会谈,双方就深化中德合作达成重要共识。相较于前任政府鼓吹的"对华脱钩"论调,默茨明确表态将延续务实合作路线,强调"德国坚定支持自由贸易体系和中欧关系深化"。这种立场转变在德国工业界引发强烈反响,大众、巴斯夫等跨国巨头已着手制定新一轮对华投资计划。
分析人士指出,默茨政府的外交战略呈现明显"双轨制"特征:在安全领域加速"去美国化",通过构建法德英核三角重塑欧洲防务架构;在经济层面则深化与中国的互利合作,以此对冲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冲击。这种看似矛盾实则精妙的平衡术,实则基于德国对国际格局演变的清醒判断。当前欧洲核威慑力量仅占全球总量的1.3%,而美国对欧商品平均关税若提升至10%,将直接导致德国汽车产业损失逾120亿欧元。
从地缘战略视角观察,默茨的系列举措正在改写冷战后欧洲安全秩序。德国防务白皮书起草委员会成员施耐德教授指出,组建欧洲核保护同盟需突破三重障碍:技术层面要实现核指挥控制系统整合,法律层面需修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相关条款,政治层面则要平衡北约框架与欧洲自主的关系。尽管前路艰难,但柏林与巴黎在军工联合项目上的突破性进展——包括第六代战机与主战坦克的联合研制——已为核合作奠定技术基础。
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德国政策转向具有全球性影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张健认为,默茨选择在胜选次日就释放对华合作信号,反映出德国精英层对"新冷战"风险的警觉。随着中德在新能源汽车、绿色氢能等领域的合作深化,两国贸易额有望在2025年突破3000亿欧元大关。这种经济深度融合,将为欧洲战略自主提供至关重要的物质基础。
在莱茵河畔的这场战略变革中,德国正试图重塑其全球角色。从依赖美国核保护伞到构建欧洲自主威慑体系,从跟随美国对华遏制到深化中德互利合作,柏林的政策调整既是对国际格局剧变的应激反应,更是谋求全球影响力的主动出击。当欧洲的核按钮逐渐从华盛顿向巴黎-柏林轴线转移,世界正见证着百年变局中最具颠覆性的地缘政治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