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件首提两个“不允许”,什么信号 严控城市到农村建房子。中央文件首次提出两个“不允许”,强调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也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第一个“不允许”是延续多年的政策,每隔几年都会重申一次。第二个“不允许”则是新提法,针对的是某些地方以所谓的“特殊资格权”或村民决议等形式,变相给回乡退休干部分配宅基地的现象。
这表明,宅基地仍然不允许上市交易,城镇居民到农村盖别墅、大公馆的通道没有放开,而退休干部的买地建房、回乡养老之路也被堵死。严控城市到农村建房子,释放了重要的信号。
宅基地的价值越来越凸显。随着户口门槛淡化,“零门槛落户”成为常态,城市户口已不再是乡村难以企及的存在。目前,我国90%以上的城市都已取消落户限制,只有少数超大特大城市例外。城乡二元时代已成为过去,城市户口附带的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福利正在逐步均衡化。与此同时,农村的宅基地变得越来越稀缺,其相对价值随之提升。
国家层面出台的规定明确了三大原则: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进城落户不得以放弃宅基地为前提;城镇户口子女可继承老家的房子。这些规定限制了宅基地的扩张空间,并解决了农民进城落户或入学时不必强制放弃宅基地的问题。“老家一套房、城里一套房”已成为常态。尽管农民进城落户可以选择有偿放弃宅基地,但奖励金额通常较低,是否值得需要慎重考虑。城镇户口子女可以继承老家的房子及其下的宅基地使用权,但不能单独继承宅基地。因此,及时修缮维护老家的房子非常重要,以防其废弃后被收回。
宅基地被视为农民的基础居住保障,提供了一条退路。一旦未来城市就业机会减少,农村的宅基地和承包耕地仍是许多人的最后依托。宅基地、责任田被视为农民的“养老金”,弥补了重工业化时代城乡“剪刀差”背后的牺牲和贡献。许多人担心,一旦放开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可能会引发“圈地运动”和土地兼并现象。然而,偏远乡村的宅基地闲置甚至荒废的情况较多,真正高经济价值的宅基地主要集中在城中村或城郊地区。如果宅基地放开交易,城市房价将受到冲击,因为这会导致市场供给大量增加,从而影响价格。
土地政策越来越严格。农村土地分为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和耕地,性质不同,政策约束也不同。耕地最为严格,18亿亩耕地红线广为人知,这是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最新发布的国土空间规划设定了各省份的耕地红线和永久农田面积。相比之下,集体建设用地上市是大势所趋,有望与城市土地享受同等待遇。近年来,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范围开始扩大,部分城市已在试点建设保障房、租赁房和商场等,但仍不允许用于房地产开发。宅基地限制最严,连能否抵押贷款尚在试点,更大范围的转让交易更是悬而未决。如何盘活闲置的宅基地,赋予农民更大的财产处置权,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仍需时间解决。政策不会轻易变更,守好自己的宅基地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