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流感中心近期发布的流感监测周报显示,甲流仍占大多数,为检测到的流感病毒阳性标本99%以上。然而,甲流比例有所下降,乙流占比上升。2025年第7周(2月10日至2月16日),全国共检测到4471份流感病毒阳性标本,其中4430份为A(H1N1)pdm09,20份为A(H3N2)。剩下的21份为B(Victoria)系流感毒株,约占检出阳性标本的0.5%。在第6周(2月3日至2月9日),B(Victoria)系流感毒株则占检测到的流感病毒阳性标本0.4%。
“甲流和乙流同时感染”现象受到更多人关注。社交媒体上也有患者分享自身甲流乙流叠加感染的情况,此前有41岁媒体人因甲型流感合并乙型流感引发多器官衰竭离世。多位临床专家表示,甲流具有较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和广泛的流行性,临床症状可能更严重;而乙流感染范围相对较小,多为局部流行。尽管有甲流合并乙流导致重症的案例,但二者同时感染并不普遍。治疗策略上,甲流与乙流合并感染与单纯甲流的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差异不大。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透露,本次流感流行季前期以H3N2亚型流感病毒为主要流行株,乙型流感病毒占比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攀升,甚至部分省份乙型流感病毒占比超过了甲型流感病毒。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程璘令介绍,甲流具有较强的免疫逃逸能力,易于较广泛的流行,且临床症状可能更为严重;相比之下,乙流的感染范围相对较小,多是局部地区内小规模流行。
尽管有甲流合并乙流导致重症的案例,但二者同时感染的情况并不普遍。交叉免疫力有限,感染甲流后产生的免疫力对乙流不能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此外,流感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即使感染过一种亚型的流感病毒,仍有可能感染另一种亚型的流感病毒。免疫力下降时,如果身体抵抗力下降或没有接种过疫苗,更容易感染另一种亚型的流感病毒。
有时也会出现多种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的情况。程璘令表示,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流感病毒(甲流、乙流)、鼻病毒、偏肺病毒、腺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均存在感染的可能性。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在儿童中较为常见。从引发的症状来看,甲型流感常引起发热,咳嗽,有时引起肺炎,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重症情况,其重症比例相较乙型流感更高。乙型流感症状相对较轻,但在儿童、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者中,也可能导致重症。
如何识别流感重症化的早期信号?程璘令介绍称,重症化早期信号包括持续高烧39度以上超过三天、呼吸窘迫、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模糊、嗜睡等。若血氧饱和度低于93%或高危人群基础病症状加重,应特别警惕。近年临床亦发现青壮年无基础性疾病患者出现重症的病例,且更多是流感后继发细菌或者真菌感染。这可能与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产生的炎症风暴或病毒感染后继发的细菌、真菌感染有关。
目前看来,临床重症病例较少。但专家指出,近年临床也发现青壮年无基础性疾病患者出现重症的病例,且更多是流感后继发细菌或者真菌感染。这可能与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产生的炎症风暴或病毒感染后继发的细菌、真菌感染有关。程璘令进一步强调,虽然引起重症化的比例不是特别高,但仍存在这样的情况。例如,患者免疫功能正常,在接触病毒后可能诱发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炎症风暴,进而对自身发起攻击,造成炎症失控。这在青壮年健康人群中往往是导致重症化的重要原因。流感病毒感染还可能累及多个器官,如导致病毒性心肌炎、脑炎和脑膜炎等,增加死亡风险。
流感监测周报显示,不同地区的季节性流感活动水平仍在波动期,但当前流感仍处于流行期。2025年第7周,南方省份哨点医院报告的ILI%(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病例总数百分比)为4.7%,低于前一周水平(5.5%),高于2022至2023年同期水平(2.7%和1.9%),低于2024年同期水平(7.7%)。而在两周前,2025年第5周(1月26日至2月2日),南方省份哨点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病例总数的7.4%,高于前一周水平(5.2%)。
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传染病防控首席专家康敏根据监测数据研判指出,广东省本轮冬春季流感流行强度低于全国高峰和广东省上一年冬春季高峰水平。但随着春节后返工返校,人员流动和聚集活动增加,人员密集的集体单位发生暴发疫情的风险升高;预计全省流感流行仍将持续数周。
在治疗策略上,甲流与乙流合并感染与单纯甲流的治疗原则和主要药物选择差异不大。临床上主要采用抗病毒治疗,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帕拉米韦以及CAP依赖性内切酶抑制剂,如玛巴洛沙韦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奥司他韦对乙型流感病毒效果不如甲流。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情严重程度、年龄、基础性疾病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流感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性,这可能增加免疫逃逸的风险,从而影响疫苗和药物的防护效果。然而,当前临床使用的药物仍对流感病毒保持了有效的治疗效果。《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年版)》已明确了我国已上市的对流感病毒敏感药物清单,包括奥司他韦、帕拉米韦、扎那米韦、玛巴洛沙韦、法维拉韦及阿比多尔,而金刚烷胺与金刚乙胺则因耐药性问题被排除在外。
展望未来,流感治疗的药物选择或将日益丰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以及来自北京的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的研究团队先后发表关于新型抗流感药物的研究。涉及的两款药物均与玛巴洛沙韦作用机制类似,其中玛舒拉沙韦(GP681)作为一种新型PA抑制剂,作用靶点机制与玛巴洛沙韦相似,在体外对甲型和乙型流感表现出抗病毒活性。另一款新型口服抗流感药物ZX-7101A的临床研究也显示,该药物针对甲、乙型流感及高致病性禽流感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其体外抗病毒活性与玛巴洛沙韦相当。
鉴于当前仍处于流感流行季节,疫苗接种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甲型流感引发的免疫反应不能为乙型流感提供有效的免疫屏障,故建议高风险群体尽早接种流感疫苗。换言之,个体在甲流康复后仍有可能遭遇乙流侵袭。尽管疫苗接种一般建议于秋冬季实施,但感染后等待2至4周亦可安排接种。康敏进一步指出,在2024年下半年以来尚未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尤其是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在本流行季内仍可以预约接种。
在疫苗选择方面,三价疫苗包含两种甲流毒株(H1N1和H3N2)及一种乙流毒株(BV),而四价疫苗则覆盖了两种甲流毒株与两种乙流毒株(BV和BY)。相较于三价疫苗,四价疫苗因额外包含BY毒株而提供了更广泛的保护,更适合高危患者、孕妇及慢性病患者使用。多地疾控中心建议流感流行季节期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5岁以下儿童、孕妇及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高风险群体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如确需前往,应佩戴口罩以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