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各地企业纷纷开启“开工模式”。在这股火热的开工潮背后,银行信贷经理们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奔波于企业之间,为企业送去金融支持。下面通过一位基层信贷经理的日常,看看他们如何用金融力量为实体经济加油赋能。
在中关村软件园,工商银行中关村分行客户经理周孝廉一大早就来到这里参加信贷政策沟通会。园区内企业众多,每家的资金需求各不相同。为了让更多企业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信贷政策,周孝廉与园区共同组织了这场沟通会。会上,企业代表提出了许多急切的问题,如“没盈利能贷款吗?”“没抵押物可以吗?”等,周孝廉一一解答。宣讲会结束后,他立即赶去见客户。刚上车,手机就响个不停。
当天,周孝廉走访了一家刚刚获得专精特新资质的企业。这家企业开年就签下了4000多万的合同,工厂一直满负荷运转。企业负责人表示,今年计划实现5到6个亿的销售额。然而,回款周期长的问题也让他头疼。周孝廉回到办公室后,与同事一起研究解决方案。
作为一名普通的信贷经理,周孝廉每天的工作包括实地考察、与客户交流、整理材料和加班研究方案。新兴技术和科技企业的崛起使以往的业务模式难以适配这些高成长、高科技含量的客户。为此,周孝廉经常参加培训,学习前沿科技知识。他认为,这不仅是工作内容的变化,更是科技创新激发经济活力的体现。
从科技企业到传统制造业,银行信贷人员活跃在各个企业之间。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组合拳”也在发挥作用。例如,在天津,政府部门推出“科技-产业-金融”新循环试点,鼓励银行主动对接重点产业链企业;在江西,政府与银行携手创新“数据授信”模式,大幅缩短信贷审批时间;在浙江,金融机构组建服务队深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2025年,央行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并优化升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支持重点领域。此外,央行还将持续强化利率政策执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这些措施旨在促进消费、扩大投资,助力实体经济稳定发展。
新春开工热潮中,企业与信贷人员满怀期待。他们的新年愿望承载着对未来的憧憬,勾勒出经济发展的新图景。有的希望国家给予更优惠的融资政策,帮助扩大生产;有的则希望通过努力让产品走向全球。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在为实现更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