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幻想过,如果世界上有另外一个“你”,会经历什么样的人生?近日,在宁波做服装生意的夏女士发现,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另一个“夏女士”在深圳一家科技公司担任总经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夏女士从代账会计处得知,她在深圳有一家公司。进一步调查后她惊讶地发现,这家公司名为深圳市安星恒讯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地址在深圳市龙华区,而她是这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和总经理。夏女士将情况反映给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有人利用U盾于2017年7月3日将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信息变更为她本人。在此之前,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和总经理是一个姓张的人。夏女士表示,那段时间她根本没去过深圳,身份证也没有遗失过。
银行工作人员解释,开卡需要身份证和人脸识别比对。当时机器未能通过验证,是由工作人员人工审核通过的。对于夏女士提出的“冒名开户”情况,银行表示需先进行身份核实,判断夏女士与当初开户的人不是同一人后,才能开具证明给市监局。银行后台保留了当时开卡人的照片,已安排专人核实情况。
夏女士担心盗用她身份的人可能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根据电子税务局资料,这家公司从2018年8月开始疯狂“开票”,金额约146万,并且还有近25万的欠税及滞纳金和罚税。由于尚有欠税,该公司的营业执照已被吊销但未注销。此外,该公司在2018年新增了几个彩票软件的著作权。夏女士已主动向深圳税务机关举报了这一情况,并委托律师去深圳报警处理后续事宜。
其实,类似莫名其妙出现“另一个我”的情况并不罕见。例如,小王发现自己成了200多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但他对此毫不知情。一旦这些公司存在购买或出售假发票等情形,他可能会被纳入征信黑名单、限制消费。再如,某工业大学多名学生发现自己在纳税记录中显示已在上班,尽管他们仍在学校读书。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他们的父母无法申报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另外,郑先生因丢失身份证莫名欠债26万,除了需要承担还款责任外,还要对冒名贷款的逾期记录负责,影响未来的贷款申请。
为避免这类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自查是否被冒名顶替: - 在微信小程序“电子营业执照”中查询投资任职情况。 - 通过“个人所得税”APP查看任职受雇信息,如有异常可申诉取消。 - 登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了解是否有未知的贷款或信用卡记录。
如果发现自己被冒名顶替,可以采取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的方式解决。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被冒名人可以提起股东资格确认之诉或要求撤销登记行为。大家应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件及相关票据,一旦发现身份信息被冒用,应及时向登记机关反映情况或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