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天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北京市共同支持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设计研发。它是一款纯电驱拟人奔跑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具备稳定行走、奔跑及翻越障碍的能力。
“天工”不仅是个人形机器人,还充当了母平台的角色,为扩展更多功能提供了基础。例如,可以更换更精巧的机械臂或更智能的头部。其胸腔内预留了足够的空间,便于增强电池续航和运算能力。目前,“天工”正处于持续迭代开发阶段,并掌握了爬楼、雪地奔跑等新技能。
在北京某公园内,“天工”平稳攀登了134级高度不一且存在破损和松动的台阶。这一成就得益于新增的两个装备:头部激光雷达和腹部摄像头,这两个设备组合使“天工”拥有了新的视觉系统,能够实时捕捉周围环境信息并自主识别行动路径,从而实现上下台阶的功能。这种视觉融合感知技术要求极高的计算能力和运动控制精度,以确保在复杂环境中做出准确决策。
大多数现有的人形机器人缺乏视觉感知能力,只能依靠预设模型或仿真训练来完成任务,在陌生场景下容易出现踏空摔倒的情况。“天工”的设计团队通过高频率视觉更新和虚拟仿真训练优化算法,提高了机器人的感知行能。此外,将摄像头置于“肚脐眼儿”位置有助于更好地观察前方道路,尽管如此,仍需克服身体摆动造成的遮挡问题,这需要进一步优化运动算法。
随着移动能力的提升,“天工”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2024年4月首次亮相时,“天工”的奔跑速度仅为每小时6公里;不到一年时间里,该速度已提高至12公里/小时,甚至能在雪地高速奔跑而不失平衡。这些进步不仅增强了其执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也为未来在极端条件下作业奠定了基础。
最近,“天工”开始担任电力巡检员角色,在配电室内使用检测仪对多台电柜进行局部放电检查,并能完成合闸、分闸等操作。为了提高抗干扰性,研究人员还进行了击打训练,用重达20斤的大球撞击机器人,测试其稳定性。未来,“天工”的相关技术将被纳入开源开放生态系统中,促进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