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I+医疗概念股在资本市场上表现强劲,成为市场焦点。Wind数据显示,2月19日,华大基因涨幅12.51%,创下自2023年4月以来的新高;金域医学、贝瑞基因强势涨停;安必平、科美诊断涨超10%。借AI概念,多只相关医疗股在近日创下一年来的股价新高。
这波行情由DeepSeek热潮催化。机构研报认为,“AI+医疗”行业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由2022年的137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1553亿美元,行业存在爆发式增长机会。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AI+医疗”行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具备技术壁垒与全球化能力的企业有望持续受益,但行业基本面和潜藏挑战仍然值得关注。
随着DeepSeek在AI领域热度上升,相关医疗企业也批量官宣接入AI大模型。医渡科技、智云健康、鹰瞳科技、卫宁健康等多家数字医疗领域企业已宣布接入DeepSeek。乐心医疗、迈瑞医疗等上市公司批量推出相关自研大模型。达安基因和迪安诊断也表示,成功引入了AI辅助诊断等项目。据长城国瑞证券研报,目前已有超过30家医疗大健康相关公司宣布加速整合DeepSeek技术,覆盖药物研发、临床诊断、临床信息辅助、慢病管理、医学影像分析、健康监测等多个领域。
医院方面也在积极拥抱AI。2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发布了瑞智病理大模型RuiPath,该大模型将在病理诊断场景下加速医疗智慧化。此前,上海市已经启用了29款影像人工智能应用,包括CT、MR、DR、PET/CT等多类型影像,面向脑、心、骨、血管、前列腺等多类型器官和系统,提供辅助分析、摄片质控、辅助诊断等多类型应用,实现疾病筛查、诊断、治疗全过程管理等功能。
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在快速拓展,从辅助诊断、药物研发到健康管理,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例如,华山医院的颅内动脉瘤智能诊断辅助系统可以提升动脉瘤检出率10%,诊断效能由82%提高到94%,每例阅片时间缩短60%。迪安诊断通过AI技术对病理样本进行标注和分析,显著提升了诊断效率。此外,华大基因、润达医疗等企业也在与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合作,开发基于大模型的医疗AI工具,推动基因检测和诊断的精准度提升。
AI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中信建投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AI医疗在提升医疗器械功能、优化检查检验结果解读、辅助临床医生进行决策以及健康管理等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这一创新方向和竞争趋势已被医疗企业和医院广泛重视。借助AI技术,企业有望进一步增强产品竞争力,提升客户黏性,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巩固行业地位。
从短期来看,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更多是主题交易,但作为长期产业趋势,AI有望持续推动医疗行业的变革。机构分析认为,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从提质、增效两条路径拓展市场空间,特别是拥有底层模型、数据壁垒和客户积累的企业有望率先受益。中邮证券研报称,政策面上,国内宏观政策利好AI制药,医疗AI三类证审批加速。“AI+医疗”相对传统医药研发优势显著,在算法+数据+临床场景闭环构建护城河,“AI+医疗”细分板块享受估值溢价。
市场规模方面,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中国AI医疗市场规模预计将由2023年的88亿元增加至2033年的3157亿元,2023~203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3.1%。中邮证券研报认为,“AI+医疗”行业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由2022年的137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1553亿美元,CAGR为35.5%,行业存在爆发式增长机会。
政策面上,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持续获得政策支持。2024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旨在推动“AI+”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
尽管AI医疗概念股走势强劲,但涉及相关概念的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却不容乐观。AI+概念带动股价起飞后,股东和高管的减持也引发市场关注。此外,随着大模型被越来越深入地应用于疾病预测、辅助诊断、个性化治疗、药物发现等各细分领域,数据的准确度、数据隐私等医学伦理仍然成为行业发展中不断被探讨的话题。
业绩方面,以第三方医学检验(ICL)行业为例,达安基因、金域医学和迪安诊断三家龙头企业公布业绩预告均由盈转亏。达安基因预计亏损7.4亿~9.9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1.05亿元。金域医学预计归母净亏损3.5亿~4.5亿元,上年同期归母净利润6.43亿元。迪安诊断预计净亏损2.7亿~3.7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3.07亿元。Wind数据显示,华大基因预计2024年度营业收入约38.00亿元至40.0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约8.04%至12.64%,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9.20亿元至-7.50亿元。此外,一些公司虽实现盈利,但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50%以上,如卫宁健康、润达医疗等。
除业绩问题外,部分概念股的减持情况也引发了投资者的关注。卫宁健康高级管理人员孙嘉明于2月份合计减持60万股;创业慧康持股5%以上股东葛航开年以来减持1544万股;塞力医疗持股5%以上股东上海盎泽也披露了减持股份计划。
从目前已经发布的大模型来看,大模型的具体应用场景仍然以辅助问诊为主,在中医药的原创和研发方面,也有一定的探索。受访专家提出,目前由于穿戴式设备的发展和影像学的积累,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中相对容易突破,也能够发挥比较大的作用。
除了安全问题外,医疗数据的获取、流通等数据治理问题也潜藏挑战。此前的一场闭门会议上,受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医疗数据分散在各个医疗机构、实验室以及保险机构等,要将这些分散的数据整合到大型综合数据库,技术难度大且涉及多方利益协调,困难重重。不同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数据格式和标准各不相同,导致数据难以互联互通。另一方面,数据壁垒广泛存在,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与政府部门以及第三方机构之间的数据流通不畅,这也影响了底层数据来源的丰富度和准确度。此外,医疗数据包含患者大量敏感信息,如何在保证患者隐私的情况下使得大模型能够获取到大量的准确数据,这也是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挑战。
一位受访的专家表示,数据和人才构成了两大挑战,如果人才培养体系不能够改革调整以适应需求,短期内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瓶颈还是很难去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