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大城市核心定位已批复!中国各大城市的核心定位已经确定。国家层面批复了重要城市的2035年总体规划,对这些城市的城市性质、核心功能、城镇开发空间和人口上限进行了界定,描绘出未来10年的发展蓝图。这些城市被称为“国批”城市,涵盖40多座地市,包括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市、所有省会以及苏州、无锡、常州、佛山、东莞等地级市。
在总体规划中,“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不同层级的中心城市。整体来看,中心城市大致分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大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地区/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等梯度分级体系。城市定位不仅仅依赖于GDP,还反映了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综合能级和国家战略地位。
真正具有国家层面中心城市定位的只有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和天津这五个城市。虽然一度有九大国家中心城市的说法,但实际获得正式认定的只有这五个。广州作为唯一一个非直辖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二层次是大区或国家战略定位的城市。例如,杭州、南京、苏州位于东部地区,武汉、郑州、太原位于中部地区,成都、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位于西部地区,沈阳、长春、哈尔滨则位于东北地区。其中,武汉、沈阳和济南的地位较为特殊,分别被赋予了“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和“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的定位。
第三层次是以所在地区或城市群为定位的城市。南宁、呼和浩特、贵阳、银川、西宁等城市分别成为华南、华北、西南、西北等地的重要中心城市。青岛和大连是“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福州和厦门则是“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宁波、合肥、无锡、常州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长沙是“长江中游地区的中心城市”,佛山和东莞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节点城市。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宁波的GDP已超过天津,但在定位上仅与无锡、合肥、常州相当。
深圳虽然不是任何区划意义上的“中心城市”,却获得了“全国性经济中心”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独特定位。深圳的研发支出、有效发明专利、国际PCT专利、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方面均超过杭州和苏州的总和。广州则被定位为“综合性门户”,体现了其在中国南方的重要地位。杭州、成都、西安和武汉也各自拥有超出同级别城市的定位。杭州被赋予“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的称号,成都和西安分别是“西部经济中心”,武汉则是“中部经济中心”。
省会城市中,广州的定位最高,其次是武汉、成都和沈阳。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中心城市,如上海在东部、广州在南部、武汉在中部、成都和沈阳在西部和东北部。大多数省会城市都具备交通枢纽功能,但海口和拉萨因经济实力较弱而例外。广州、成都、杭州、南京、沈阳、哈尔滨、郑州、武汉、海口、昆明、西安和乌鲁木齐等12个省会城市被认定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其他一些万亿强市则只是全国性枢纽。
城市发展不仅需要国家战略的支持,更需要自身的努力。规划只是起点,最终的成功还需要依靠城市的持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