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付费课真有料还是割韭菜。随着AI工具DeepSeek在科技圈走红,网络上出现了大量与之相关的付费课程。一些课程和社群获得了好评,但也有很多课程只是蹭流量、割韭菜。专家指出,知识付费行业需要建立更严格的规则,平台应加强审核机制和诚信档案建设。
新年伊始,关于DeepSeek的各类付费课程如“DeepSeek保姆级教程”、“如何靠DeepSeek高效赚钱”等在网络上迅速增多。然而,调查发现,这些课程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博主将免费资料包装成独家教程,还有卖家将之前的ChatGPT课程改名后重新上架。有用户表示,学这些课程还不如直接使用DeepSeek来得有效。
面对泛滥的付费课,辨别其价值成为一大难题。2月12日,在某知识付费APP中,一个分享DeepSeek副业技能的社群占据了畅销周榜榜首。支付50元加入该社群后,群主会定期发布主题课程,并提供微信群和直播答疑服务。截至当天,该社群已有6000多名付费成员,意味着社群发起人已赚取了30余万元。此外,平台上与DeepSeek相关的社群多达数百个,价格从十几元到300多元不等。课程内容包括基础操作方法、具体场景下的使用技巧以及本地部署方法等。
除了知识付费APP,社交平台和二手交易网站上也有许多DeepSeek付费课程。在某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浏览量超过800万。不少账号以分享生活为主,但实际目的是售卖DeepSeek课程。一名自称AI从业者的博主声称加入交流群可免费获得DeepSeek攻略,但实际上群内大部分资料仍需付费解锁。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攻防对抗研究所所长闫怀志认为,新技术热潮下总会伴随一波付费培训课程的热潮。这既反映了市场对新技术知识的需求,也是一些培训机构和个人利用信息差赚快钱的表现。DeepSeek付费课程的热销本质上是一种“卖铲人经济”。
然而,这些课程真的能带来预期的效果吗?记者发现,部分课程确实得到了好评,但也有许多纯粹是在蹭流量、割韭菜。例如,一份售价25元的《DeepSeek实操教程》中掺杂了大量与其他AI工具相关的内容,评论区有人称其为“大杂烩”。为了吸引学员,一些卖家宣称拥有内部资料,但实际上这些资料多为公开研报或免费讲座PPT。
北京盈善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清鑫指出,一些卖家夸大AI技术对传统职业的冲击,诱导用户购买培训课程,而这些课程往往缺乏深度和实用性,甚至存在虚假宣传。这种行为不仅误导消费者,还扰乱市场秩序,不利于公众理性看待AI技术。
闫怀志建议,普通用户无需付费学习DeepSeek的基础使用。官方文档提供了详细的使用方法和技术原理。对于专业用户,若需本地或云端部署模型,则有必要学习相关技术教程。近年来,每出现一个爆款产品,总会有“AI名师”紧随其后,这暴露出知识付费行业的不规范,亟待监管部门立规矩。
张清鑫认为,监管部门应进一步明确知识付费行业的准入门槛与违规惩处措施,加大日常执法力度,保护消费者权益。平台也应尽到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审查课程内容的真实性、专业性和实用性,并重视用户评价和反馈。此外,还应建立诚信档案,扶持诚信良好的课程账号,限制或清退失信者。
消费者在购课前应仔细比对,避免冲动消费。如果发现课程货不对板,应注意保存相关证据,以便维权时能够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