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罚款能管住乱收费的燃气公司吗。重庆燃气集团因多计多收燃气费问题在去年4月引起广泛关注,近日再次被曝收费异常。2月14日,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通报,指出该企业未深刻汲取教训、整改不力,拟给予810万元的从重处罚,并成立专项工作组入驻企业,开展为期3个月的专项整治。
这一事件揭示了公共事业领域监管失灵的问题。从“多计多收”到“整改不力”,810万元的行政处罚单不仅反映了企业的投机行为,还暴露了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扭曲的博弈生态。十个月内两次触发监管警报,暴露出当前行政处罚机制的深层缺陷。810万元的罚金仅相当于该企业2023年净利润的1.2%,对于年营收超百亿的垄断企业来说,这种处罚力度显然不足。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去年的整改期间,企业高管没有受到问责,管理层原班人马继续运营,形成了“交罚款换平安”的治理模式,实际上是在纵容违法成本内部化。
类似现象在公用事业领域普遍存在。某中部城市水务集团五年内因违规收费被处罚7次,累计罚金仅占其不当得利的3.8%。当违规收益远高于违法成本时,行政处罚反而变成了一种“特许经营费”,促使企业将罚款计入运营成本,形成“违规-处罚-再违规”的恶性循环。
重庆市监局派驻工作组入驻企业的举措,虽然短期内能形成震慑,但难以根治体制性问题。从电力到燃气,从水务到热力,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存在复杂的人事勾连和技术依赖。数据显示,76%的公用事业企业技术顾问曾任监管部门要职,导致监管常陷入“左手查右手”的尴尬境地。
技术黑箱的垄断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当燃气计量系统成为企业独家掌控的“算法王国”,监管往往只能依赖企业自证清白。重庆此次事件中,第三方审计发现企业私自调整计量参数达17项,这些技术操作隐蔽性强,常规检查难以察觉。这揭示出数字时代监管能力与技术进步之间的鸿沟——监管者仍在用模拟时代的标尺衡量数字世界的违规行为。
重塑公共事业的伦理基础至关重要。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将用户投诉率与高管薪酬直接挂钩,首尔市设立“民生计量警察”随时响应市民质疑。这些制度设计将用户权益置于企业利益之上,倒逼公共服务回归本质。重庆若能在专项整治中试点“用户代表驻企监督”机制,或可开辟公共治理的新路径。
公共事业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从古罗马的引水渠到维多利亚时代的煤气灯,公共服务品质始终定义着公民尊严的底线。当重庆市民需要拿着计算器核对燃气账单时,损害的不仅是企业信誉,更是整个社会的运行根基。唯有将每一次危机转化为制度创新的契机,才能让公共事业真正成为承载民心的管道,而非流失信任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