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脑子可能进塑料了 微塑料已入侵人脑

中国青年报 2025-02-12 13:39:57
A+ A-

“你脑子进水了”是一句调侃,但“你脑子进塑料了”正在成为现实。19世纪美国人海厄特开始大规模生产塑料台球,开创了塑料工业。他肯定想不到,不到200年后,美国科罗拉多州下起“塑料雨”,北极出现“塑料雪”,塑料微粒遍布地球,甚至进入人体。

科学家在2018年首次在人类肠道中发现微塑料(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随后在肺、肝、脾、血液和肾脏中也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几个月前,巴西圣保罗大学的研究团队首次在人脑中发现了微塑料。

最近,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药学教授坎彭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微塑料在人脑中的含量越来越高。研究团队从2016年和2024年的两组人类尸体样本中提取了多种器官组织,对微塑料进行标记和观察,发现微塑料普遍存在于所有样本的肝脏、肾脏和脑组织中。其中,人脑中的微塑料浓度高于其他器官,每克脑组织中有4800微克微塑料,总重量相当于一只塑料勺。与2016年的尸检大脑样本相比,这一数字高出约50%。这意味着今天我们的大脑99.5%是脑组织,其余部分则是塑料。

这些塑料共有12种,含量最多的是聚乙烯,广泛用于一次性包装和容器。塑料购物袋、塑料水瓶、农田塑料薄膜等都使用这种材料。这些塑料制品难以降解,会逐渐老化分解成越来越小的颗粒,直到变成无法依靠过滤分离的微塑料,进入土壤、地下水,在自然界中循环。

虽然还不清楚塑料微粒如何进入大脑,但坎彭表示,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并不比病毒大多少,也许可以穿过血脑屏障。坎彭怀疑,人体中的大部分微塑料都是通过食物摄入的,尤其是肉类。201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一项研究显示,每人每周会摄入5克微塑料,相当于吃掉一张塑料信用卡。

饮食是接触微塑料的主要途径。有些微塑料也会通过空气传播,比如汽车轮胎表面磨损时,微塑料颗粒会被抛到空气中。坎彭团队的研究还发现,患有痴呆症的人群大脑中微塑料浓度显著高于没有痴呆症的人。不过,尚未有证据表明微塑料导致痴呆症,仍需进一步研究。

微塑料像是特洛伊木马,携带着多种有害化学物质,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内分泌干扰,影响生育能力并引发其他疾病。有研究显示,纳米塑料能够进入大脑,与神经元中的蛋白纤维发生作用,从而加剧帕金森病的风险;动脉内聚积微小塑料碎片的人,心脏病发作、中风和死亡的风险较高;微塑料还可能导致脱发、加剧肠道炎症。中国学者追踪了微塑料颗粒在小鼠血管中的高速运动,发现微塑料会诱发小鼠大脑血栓,导致神经功能异常。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塑料生产量急剧增长,累计总量现已超过100亿吨,全世界每分钟卖出100万个塑料瓶。日常用品如化妆品、洗发水、牙膏等护理产品中添加了微塑料圆球;在洗合成面料的衣服时,纺织品会释放出微塑料;外卖产生塑料垃圾,拧开瓶装水盖子,就会有微塑料掉落——每升瓶装水中平均含有约24万个可检出的塑料微粒。这些微塑料颗粒可能通过饮水进入人体。

联合国环境署2021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海洋垃圾中有85%是塑料。如果一切照旧,到2040年,流入海洋区域的塑料垃圾量将增加近两倍,全世界每一米海岸线上将可能出现50公斤塑料垃圾。

在此背景下,2022年年初的联合国环境大会上,175个国家同意制定一份意在“终结塑料污染”的国际协议,并计划召开5次系列会议,在2024年年底完成谈判工作。然而,第四次会议在巨大争议中落幕,第五次会议因各方利益分歧止步休会,留待2025年择期召开续会。

目前,包括我国在内,全球有近130个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不同措施“限塑”。欧盟禁止一次性塑料制品,推动循环经济计划,提高塑料回收率;德国消费者购买特定饮料瓶时需支付押金,返还后可退回押金,这一措施显著提高了塑料回收率。我国从2008年起实施“限塑令”,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袋,并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国家发改委明确淘汰落后的塑料制品生产工艺和产品,引导企业调整生产结构,推动行业向绿色、环保、可持续方向发展。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严格的“禁塑令”,对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限制。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2020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塑料污染治理体系的目标。

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也提上日程。例如,用玉米、甘蔗等植物原料制成的生物基塑料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较快分解,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竹纤维制品、纸基材料等环保替代品也在逐步推广;同时,化学回收技术和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的应用,正为塑料废物的高效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微塑料,中国人的传统妙招“多喝热水”仍然有效。广州医科大学和暨南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简单地把水烧开,再过滤,就能够去除高达84%的微塑料。

责任编辑:张蕾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