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望射天狼”在天文学上成立吗?华夏传统星官体系起源于上古时期,在宋元时期达到高峰,一直到明末都传承得非常好。近现代的许多天文研究却使我们偏离了本该传承的轨道。
古诗词“西北望,射天狼”所指的天象在近现代天文学里被扭曲了。今天我们就来追根溯源,矫正这一现象。
二十八星宿中的井宿含有两个星官:狼星和弧矢。《步天歌》中描述道:“丘下一狼光蓬茸,左畔九个弯弧弓,一矢拟射顽狼胸。”然而在不同的星图中,这些星官的描绘有所不同。一些星图中的箭矢是弯曲的,无法射杀天狼。而《步天歌》中关于军市星官和野鸡星官的描述是:“军市团圆十三星,中有一个野鸡精。”显然,某些星图更符合《步天歌》的描述。
这种差异源自于不同星图的源流。1980年代北京古观象台的伊世同基于清代《仪象考成》编制出版了中西对照星图表,后来被《中国大百科全书》收录引用。《仪象考成》由德国传教士戴进贤编撰,记载了300个星官,3083颗星,删减了一部分中国传统星官,增加了1614颗新星。整个清代,在西方传教士的影响下,朝廷的天文工作大都由他们主持,对中国传统的星象进行了较大改动,导致出现“古有而今无”,“古是而今非”的现象。
潘鼐先生指出,《仪象考成》中近半数已与古代长期所指星不符。如果在这种基础上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典籍进行研究,是十分危险的。
另一张星图来源于北宋皇祐星表,潘鼐先生认为它近乎实际地反映了中世纪星象的原貌,代表了古代三垣二十八宿的恒星组织,值得信任和具有实用价值。
先秦的许多典籍中就有很多星官名称出现。《尧典》提到朱雀七宿、大火星心宿、虚宿和昴宿。《诗经》提到了大火星心宿、参宿和尾宿。记述夏代星象的《夏小正》中有北斗星、织女、南门、参、辰、昴等星宿的记载。周代时,星官系统初具雏形。
战国时期有三家星官并存:石氏星官、甘氏星官和巫咸星官。巫咸被认为是一支有传承的家族,掌握着从上古流传下来的道家秘术。汉代司马迁将全天划分为五个区域,开创了星象体系划分的先河。魏晋时代的陈卓汇总了三家星官,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全天星官系统。隋唐时代有《步天歌》,以诗歌形式介绍了陈卓定纪的中国古代全天星官。
宋代官方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恒星观测活动,并制作了大型浑仪,观测精度大大提高。北宋皇祐星表就是其中一次大规模观测的结果,记录了283个星官,1464颗星,与陈卓定纪相吻合。苏州文庙中有一块全天石刻星图,观测年代在北宋元丰年间,刻制年代在南宋,是现存最古老的根据实测绘制的全天石刻星图。
华夏传统星官体系历经数千年的岁月而毫无变更。现在我们要把被扭曲的箭矢掰回来,直射天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