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鲜花,为一人卖空;一城鲜花,因一人绽放。2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的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殡仪馆举行。
人们自发前往,献上鲜花以寄哀思。送别的人群蜿蜒绵亘,话题“武汉鲜花被抢光了”登上热搜,网友留言“国士无双,永垂不朽”,祈愿“黄老走好”。
三十年隐姓埋名,黄旭华将自己的人生深潜成了一片沉默的海底;两万里家国功业,人们用岩溶般涌动滚烫的缅怀,让这片深潜的海底顷刻间喷薄成令人仰止的高峰。这一“潜”一“升”间,是对民族脊梁的深切缅怀,对国之大者的真诚致敬,对时代精神的礼赞尊崇。
2月6日晚,黄旭华院士因病在武汉溘然长逝,享年99岁。这些日子,江城武汉的鲜花被众多吊唁者买到脱销。无论是武汉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外,还是上海交大徐汇校区山茶社纪念碑前,到处都是献花缅怀的人们,有黄老的同行,更多的是素未谋面的群众。
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黄老的敬意:遗像前的鲜花被精心摆成潜艇和海浪造型,吊唁仪式现场的花丛中有一艘核潜艇模型,势如在大海中破浪前行。武汉地铁过道屏幕上,“致敬‘核潜艇之父’”的话语震撼人心。
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黄旭华以小我之躯潜入茫茫深海,铸就了大国重器,捍卫了祖国海疆,建立了不朽功勋。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国内基础薄弱的艰难处境,他没有丝毫退缩,依靠“土工具”“笨法子”,创造了中国核潜艇“从0到1”的奇迹,让祖国海疆万里安澜的梦想有了更多底气。
耕耘三十载,深藏功与名。直至新中国成立70周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这位“为国铸剑”的老人才步入大众视野。“自古忠孝两难全,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句话掩藏着多少对家人的愧疚和深情,但他依然潜心科研事业,用行动诠释了孝与忠、利与义、小家与大国之间的考量和抉择。
在吊唁现场,一名带着孩子前来的父亲感慨:“一定要把黄老的事迹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更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激励他们成长为栋梁之材。”这样质朴的话语,是国人对黄老“深潜人生”、家国情怀的感佩和礼敬。
当年,15岁的少年取“旭日荣华”之意,将名字改为“黄旭华”。此后,这名少年怀揣报国梦想,一路砥砺前行。今天,当黄旭华老人永远闭上双眼时,今日之中国已如他少年时所愿,强大、繁荣、和平。更值得告慰的是,他的事业有更多的后人传承。
灵堂内的许多花圈落款没有姓名,这些花圈来自黄老之前工作单位的同事们,这些新时代的“黄旭华们”是无数个隐姓埋名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正以实际行动传承着黄老的“深潜精神”。薪火相传,奋飞不辍。对黄老最好的缅怀,就是传承他的“深潜精神”,让他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
尊崇和礼赞属于每一个为了祖国强大而“深潜”的奋斗者。缅怀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