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仍处于流感季节性流行期,主要流行的流感病毒包括甲型H1N1、甲型H3N2亚型等。流感感染后的症状因人而异,大部分患者仅有发烧、咳嗽、头痛等症状。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患者的体温更高,病程持续时间更长,全身症状也更为严重。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重症肺炎、暴发性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田欣伦指出,流感病毒感染通常有一个自限性的过程。如果症状很快缓解,如体温恢复正常且没有呼吸频率增快或意识问题,一般无需过分担心。但如果在三天左右体温仍在40℃或39℃以上,或者出现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低于93%的情况,应立即就医。老年人或其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一旦出现流感症状,也建议及早去医院确诊。
高危人群在发病早期的48小时内服用抗病毒药物尤为重要。孕妇、老年人以及有免疫抑制状态、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基础病的患者,在确诊后48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明显缩短发热时间,减轻症状,降低重症发生率。
当前流行的流感病毒主要是甲流,但并非一出现发烧和呼吸道症状就应立即服用抗甲流药物。对于年轻且无基础疾病的个体,广泛使用抗病毒药物可能增加将来群体对这些药物耐药的风险。因此,在没有确诊之前,不建议自行服用抗病毒药物。如果确实难以外出,可以尝试进行抗原检测,但其阳性率仅为50%左右,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流感。重症高危风险患者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病原学检测,特别是核酸检测。
临床上,合并细菌感染常常是导致重症流感患者病情恶化的关键因素。专家提醒,特殊人群尤其要警惕细菌感染。流感病毒感染后5至7天内,约有10%至30%的患者可能出现合并细菌感染。流感病毒会直接损害肺黏膜屏障功能,引发坏死性肺炎和肺损伤,并降低人体免疫力,形成细菌易感的“窗口期”。如果患者在抗病毒治疗3至5天后症状未改善反而加重,需考虑是否合并了细菌感染。若出现明显的咳嗽、咳痰、黄痰增多等情况,应考虑使用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