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销售称消费者对金价不再恐高,克价逼近900元!

新浪财经 2025-02-11 16:35:14
A+ A-


中国商报(记者王彤旭)

金价疯涨!在2024年上涨超27%后,国内金价2025年继续攀升,频频刷新历史纪录。

2月11日,现货黄金刷新历史新高至2920美元/盎司,2025年累涨超11%。COMEX黄金期货报2945美元/盎司。在现货市场上,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现货交易较活跃的AU99.99开盘价为682元/克,再创上市以来的历史新高,年内涨幅超10%。

国内品牌金店的足金饰品报价也应声而涨,逐渐接近900元/克。2月11日,周大福足金饰品克价为886元,较1月1日每克799元的报价上涨87元,今年以来的累计涨幅超10%。有网友惊呼:“千金”快到了!

一线销售称消费者对金价不再恐高,克价逼近900元!

图为消费者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一家金店挑选黄金首饰。(图片由CNSPHOTO提供)


来势汹汹为哪般

近期,金价涨势为何如此凶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导师柏文喜告诉中国商报记者,金价狂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因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如美国贸易政策变化、经济增长放缓等,导致市场避险情绪升温,投资者纷纷转向黄金以保值避险。再次是持续的央行购买行为推高了金价。全球央行持续增持黄金,2024年全球央行购金量连续第三年超过1000吨。中国央行也在不断增加黄金储备,截至2024年12月末,我国黄金储备增长至7329万盎司。最后是货币政策影响。全球多国央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通货膨胀预期上升,从而推动黄金价格上涨。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认为,近期国际金价上涨最直接的原因是特朗普此前宣布计划对进口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商品征收25%的关税,这导致美国通胀预期上升,促进作为通胀对冲产品的黄金价格上涨。


小克重黄金产品走俏

金价来势汹汹,大金镯子不香了,反而是小克重产品逐渐“走俏”。

“因为金价太高了,今年过年购买金手镯等高克重的黄金饰品的顾客明显变少了。目前看来,重量在1克到3克的小吊坠、转运珠等比较受大家欢迎。投资方面的话,小克重的金条卖得也不错。”某金饰品牌一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哈尔滨市民刘女士春节假期购买了一根10克的小金条。“金条类产品肯定更保值,而且感觉金价还得涨,入手应该不亏。其实前几年春节我一直买20克的金条,但现在金价太贵了,就买个10克的吧。”刘女士说。

对于消费者购金热情高涨的原因,柏文喜认为,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是黄金消费的旺季,消费者有购买黄金饰品作为礼物的习惯,这种文化传统使得黄金在节日期间的需求大增。其次,基于投资保值的需求。尽管金价处于高位,但是消费者仍然看好黄金的保值功能,将其视为一种长期投资工具。特别是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黄金的避险属性更加突出。

“再次,部分消费者有常年购金的习惯,即使金价上涨,他们也会继续购买。此外,一些消费者在看到金价上涨后会产生‘后悔买少了’的心理,从而增加购买量。”柏文喜说。

此外,在金价上行、消费者购买热情高涨的当下,银行业再度对积存金业务做出调整。比如,招商银行此轮对黄金活期和定期利率下调幅度在9至30个基点之间;中信银行此前也宣布将下调个人积存金利率,降幅在23个基点到58个基点。在起购点方面,多家银行上调积存金起购点。以中国银行为例,该行将积存金产品最小购买金额由650元调整为700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黄金价格持续上扬的背景下,即使利率下调,仍有投资者愿意持有黄金相关产品,银行下调利率不但能维持自身盈利水平,也可以抑制过度的投资需求,降低相关风险。


金价还会继续上涨吗

展望后续,不少机构预测,金价将延续上涨行情。

华鑫证券认为,从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来看,2024年第三季度以来,央行购金和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都对黄金实物需求形成了正向贡献。黄金强劲买盘力量支撑黄金价格进一步上涨。

国联民生证券称,我国保险行业可投入黄金市场的资金规模较为可观,保险资金的入市有望为黄金市场带来增量需求,并对金价形成支撑。

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2月10日表示,已将金价未来12个月的预期从此前的每盎司2850美元上调至3000美元。在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剧、全球降息周期延长、投资者和全球央行需求强劲的背景下,金价将继续得到支撑。

“2025年金价仍将保持高位运行。”柏文喜认为,全球央行的购金需求、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以及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将继续支撑黄金价格。不过,高金价可能会进一步抑制金饰需求,但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和财富保值工具的需求仍将保持旺盛。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业内专家提醒,黄金投资存在一定风险。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在国际金价预期走高的背景下,投资者在投资黄金时需要充分认识到,黄金作为国际大宗商品,潜在影响因素较多。投资者需要严肃判断潜在的亏损空间和自己可接受的亏损幅度。

责任编辑:乔娇 TT0002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