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的《杭州新闻联播》节目创新使用AI数字人进行新闻播报,且做到了零失误率。这一事件引发了关于“播音主持专业会不会被AI数字人取代”的热议。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确实迅速,影响着各行各业。此次AI数字人在电视上亮相,不仅在传播内容和介质上有所突破,还引起了业界和社会的关注。如果没有事先提醒,公众很可能根本没意识到节目中的主持人不是真人。虽然目前数字人的个别动作、表情还略显僵硬,但随着技术进步,这些问题将得到解决,甚至可能达到真假难辨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AI数字人具有真人无法企及的优势,如摆脱自然人的生理极限,实现瞬时响应、及时播报,高质高效,时空限制少。对于很多主持人来说,“零失误率”是职业标准之一,但对于AI数字人而言,这并不难实现。
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发展,许多行业都曾有过被AI“抢饭碗”的担忧,但像播音主持从业者这样大面积陷入焦虑的情况并不多见。例如,尽管DeepSeek的写作功能强大,但很少有人认为作家这个职业已经没有存在价值。这是因为AI再强大也无法替代人的灵魂,难以表达真挚情感和对世界的洞见。
然而,播音主持专业的挑战有所不同。一名播音专业大三学生在接受采访时承认,自己在精准念稿、识别文稿偏僻词、保持普通话标准等方面不如AI,因此考虑转专业。如果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要和AI比拼效率和准确性,显然没有胜算。因此,该专业是否应调整教学内容,转变研究方向,打造核心竞争力,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实际上,播音主持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学习播音主持的价值在于理解他人,传递情感。人们参与生活世界是具身的,技术虽能嵌入整个过程,但终究不能取代肉身。“去身体化”的AI数字人可以做到正确高效,但“身体在场”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才是播音主持艺术的意义所在。
有人说,新闻主播应该用冷静客观的语调播报新闻,也有人认为为AI数字人设定某种情绪并非难事。但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新闻时,人类主持人的情感反应和表现需要符合观众的心理接受方式,这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专业人员才能胜任。
因此,AI数字人很可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与真人主持人共存,并各自发挥优势,形成相辅相成的局面。这样既能节省人力成本,提高新闻生产效率,也能让记者和主播将精力投入到更高质量的新闻生产中。
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也要警惕AI数字人带来的刻板印象复现。标准化的模板可能会取代一些有特色的主持人,但独特的人情味和亲切感是技术无法替代的。雅斯贝尔斯认为,技术时代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生活形式、思维方式和象征物。当前的技术不仅改变客观世界,也在改造主观世界,而面对这一挑战的不仅仅是播音主持专业。
人类创造力正被AI技术包围,我们不可能退回过去,也不可能对时代的浪潮无动于衷。积极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也要持续开发新技能。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是对他人痛苦与喜悦的感知,是理解和爱他人的冲动。这是真实人类应葆有的恒久竞争力。正如电影《哪吒2》中人类配音演员的精彩表演,AI即使能在细节上模仿到极致,但哪吒那一声声怒吼里传递的感情,只有人类才能表达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