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民政部公布了2024年全国婚姻登记数,其中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相比2023年下降了约20.5%。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结婚登记数持续下降,在2023年出现短暂的止跌回升后,2024年结婚登记数再度下降。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家庭与性别研究中心主任李婷表示,2024年结婚登记数下降,部分原因是疫情后补偿结婚效应逐渐结束以及适婚年龄人群减少。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结婚登记数最高时,20-40岁适婚群体人口数为4.35亿,而到了2023年,该数值降至3.71亿,减少了6397.9万人。
李婷指出,结婚人数大幅下降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婚姻趋势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结婚年龄不断推迟。高等教育程度加深、个体意识觉醒、生活成本提高和互联网的新式婚姻观等因素都对传统婚姻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以前的年轻人通常会在工作或毕业的某个节点上选择结婚,但现在不少年轻人可能只会在打算生孩子的时候才去结婚。
从2025年1月中旬以来,已有7个省份公布了2024年的结婚登记数。在这7个省份中,有6个省份的2024年结婚登记数降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云南的2024年结婚登记数降幅较低,为9.1%。除了这些省级数据,还有一些城市也公布了2024年结婚登记数。例如,江苏省扬州市2024年有2.07万对新婚夫妇,相比2023年减少了4652对;江苏省丹阳市2024年有2822对新人登记结婚,相较于2023年减少了900多对。
面对当地婚姻登记数下降的情况,扬州市广陵区和丹阳市的民政局婚姻登记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适婚年龄人群减少的情况之外,许多当地的年轻人选择在外就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社交圈子相对固定,增加了寻找合适伴侣的难度。
人口学家何亚福提到,“无春年”的说法对2024年结婚登记数的下降也有影响。2024年农历甲辰龙年没有立春,一些人认为不宜结婚,是“寡妇年”。此外,由于结婚成本过高、婚姻观念改变等原因,年轻一代未婚比例上升。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24》,2023年30岁人口的未婚率为29.97%,而2013年该数值只有14.56%。
在统计学上,50岁及以上从未结婚人口占该年龄段人口的比例被称为“终身不婚率”,是判断一个社会“普婚”程度的重要标准。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中国男性的终身不婚率为3.25%,女性的终身不婚率为0.24%。李婷指出,在过去30多年,韩国、日本的终身不婚率在逐年提高,而这或许是中国婚姻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