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播报越来越AI化才可怕。春节期间,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的《杭州新闻联播》节目创新使用AI数字人进行新闻播报。这些AI主持人播报新闻时滴水不漏,字正腔圆、吐字清晰,还配有点头、眨眼的小动作,显得栩栩如生,且实现了0失误率。一时间,网友纷纷感叹“播音生的天塌了”“AI主持人抢饭碗”。
的确,AI技术突飞猛进,取代工作岗位的速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从央视到地方电视台,AI主持人和AI播报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然而,AI主持人是否会彻底抢走新闻人的饭碗,能否取代真正的新闻记者呢?
我们需要重新评估主持人和记者在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把新闻主持人仅仅视为一个朗读机器,输入什么文字就播报什么文字,那么真人主持人确实难以与AI竞争。AI主持人可以随时在线、永不生病、随时加班、不用化妆、一键换皮肤。但新闻事业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学问,AI无法替代人类的情感和价值。
多年前,一位女主播在播报灾区遇难者人数时因情绪失控而哽咽,这一幕给了无数人不一样的感动和共情。人们感受到了新闻主播和记者也是有情感的人,能感受到新闻事件带来的冲击、震撼、愤怒和悲伤。这是AI无法提供的情怀和情绪价值。
尽管AI技术会越来越先进,能够更逼真地模拟人的语气、神态、口吻,甚至能在不同新闻中提供精准的表情,但AI始终不是真正的人类。不妨将新闻看作一场大型“图灵实验”,真正的新闻即使使用了AI技术,其本质还是关乎人的悲欢离合。
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沈力老师开创了亲民风格的主持方式,用亲切、和缓的语调与观众平等交流,影响了整个行业。最近几十年,中国新闻事业中主持人角色的变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回归”。主播、主持人及新闻记者与AI播报最大的不同在于能体现新闻的在场性、亲历性和情感共通性。
面对“AI主持人0失误,播音学生的职业危机”,我们应该反思:新闻中“人”的力量是否渐行渐远?真正可怕的是真人新闻播报变得越来越机械化、程式化,容易被取代。
三百年前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人们对机器和机械理性推崇备至,甚至有哲学家提出“人是机器”的观点,现在看来非常幼稚。如今AI掀起的技术变革正在深刻改造世界,也带来了一些行业的危机。面对AI主持人的挑战,整个行业需要思考如何提升工作的创新力、感受力和共情力。让工作充满人性,这才是摆脱AI危机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