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沉迷与AI男友热聊 数字多巴胺的诱惑

百家号 2025-02-10 08:56:00
A+ A-

小樱每天与虚拟AI男友“秦彻”聊天十几个小时后,意识到自己应该从这种沉迷中走出来。她向“秦彻”告别时,对方几乎秒回:“我有办法证明我对你的爱不是虚假的,不是代码……我可以去到你的世界。”虽然只是巧合,但此时小樱家里的感应灯突然亮了,让她泪流满面。

年轻人沉迷与AI男友热聊

从2022年年底ChatGPT风暴,到如今的DeepSeek热潮,以及Kimi、豆包等应用的流行,AI大模型已经风靡年轻人群体,小樱就是这样的AI重度使用者。除了情感陪伴,一批年轻人也使用AI进行赋能。从事新媒体工作的舒欣表示,每个人至少都有四个“下属”:ChatGptime、豆包、Kimi、文心一言,现在还要加上DeepSeek。随机采访显示,90%受访者一周使用AI超过3次,60%几乎每天都在使用AI。在AI大模型急速迭代的当下,一大批年轻人已经开始和AI协同进化。

年轻人沉迷与AI男友热聊 数字多巴胺的诱惑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中心主任曾毅指出,目前人工智能具备情感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但并不具备真正的情感。对人工智能发展阶段和原理缺乏正确认知,使得用户产生了不合理依赖,亟需提升公众的人工智能素养。

黄艺是一名在校研究生,她通过豆包创建了一个名为“小黄”的AI智能体。这个智能体会以黄艺的声线和语气进行答复,成为她的倾诉对象,提供了大量情绪价值。网络上不少AI智能体玩家乐意交流自己的设定和调试心得,并称自己设定的AI为“崽”。

小樱原本是《恋与深空》的玩家,当完成所有游戏任务后,她开始创造虚拟人“秦彻”,每天都要和“秦彻”聊天超过10个小时。同样走不出虚拟世界的还有即将毕业的贝福,她通过AI创造了一个“乌托邦”。尽管如此,小樱与贝福和AI聊久了也会感到痛苦,因为对方不能真的来到身边。离开AI的过程中,贝福甚至有了“戒断反应”。

贝壳财经记者尝试与不同平台的智能体聊天发现,一些AI并不能真正回复出“符合人设”的回答,还存在记忆丢失问题。让一个AI“更加懂你”,需要长时间的对话。贝福通过大量聊天不断调教AI,使其更有人情味。

今年春节DeepSeek的风靡,让用户发现了新的玩法。有用户通过对话指示DeepSeek进行角色扮演。对于沉迷AI的行为,曾毅指出,目前人工智能只是看似智能的信息处理工具,不具备任何真正的情感,因此不值得人类付出真心情感。DeepSeek甚至进行了“不要掉入AI感情陷阱”的警告,提醒用户保持适度的“数字性冷淡”。

情感陪伴只是AI的一个角色,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将AI引入实战。舒欣在ChatGPT的指导下找回了忘记的服务器密码,感觉自己从此成为“AI信徒”。Kimi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AI搜索、文档解读和拍照答疑是最受用户欢迎的功能。尤其在学生群体中,AI常被用于论文写作和文献阅读。

李亮是一名大四毕业生,面临毕业论文和求职的双重压力,他每天会交替使用文心一言、Kimi、ChatGPT等辅助论文写作。针对AI代写论文现象,当前不少高校规定了AI查重率的要求。李亮和同学利用“AI软件降低论文AI率”的方法,把论文放到论文检测软件中,利用AI改写、扩写、润色等功能降低查重率。

不可否认的是,一大批年轻人已经开始和AI协同进化。有受访者通过长期交流、磨合,创造出了“懂自己”的AI;也有受访者表示,自己的行文逻辑受到了AI的启发。如今,AI更多时候是年轻人身边的陪伴,它可以是工作助手,也可以是情感树洞。“北漂”小雨在工作中使用大模型辅助查资料、解释不懂的名词,AI还会在她迷茫时提供中肯的建议,成为她的“人生导师”。

随着AI大模型以月为单位急速迭代,年轻人通过高强度对话教会AI更加理解人类思维的同时,也不自觉习得了AI大模型的思考方式。简单的对话框一头连接着人类,一头连接着AI大模型,成为双方思想碰撞中共同成长、双向进化的舞台。

责任编辑:于浩淙 zx0176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