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贩卖焦虑入账20万。新技术概念的火爆带动了付费培训课程的热潮。春节假期后,网络上涌现了大量关于DeepSeek的付费课程,其中一位知识博主仅用四天时间就通过“用DeepSeek赚小钱”的社群吸引了近4000人付费加入,收入接近20万元。这背后既有市场需求推动的因素,也有人借此机会投机获利。
国产大模型DeepSeek发布后迅速引起科技圈、投资市场乃至普通人的广泛关注。在某知识付费平台上,《用DeepSeek实战高效赚小钱》课程登顶财富榜第一,付费成员超过6000名,入群费用从52元涨至62元,总收入超过31万元。此外,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也出现了大量与DeepSeek相关的付费课程,价格从几毛到几百元不等,内容涉及技术应用和具体操作指导。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售卖这些课程的账号活跃时间较短,有些甚至专门为此设立。
卖课方常利用制造焦虑来吸引学员购买课程。“未来所有做生意和造富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不学AI人工智能一定会被淘汰!”这样的言论频繁出现在多个短视频平台上。然而,买课后的用户反馈并不理想,许多人表示课程内容缺乏实质帮助,讲师态度敷衍,实际操作部分讲解不足。清华大学教授刘嘉指出,这类课程实际上是在贩卖焦虑,不利于公众真正理解和接纳新技术。
每一轮热门技术工具的出现都会伴随相关培训课程的热销。调查发现,此次DeepSeek培训课程井喷现象与之前Sora爆红时的情况相似,背后往往是同一拨人在运作,有时只是简单修改原有课程名称后重新上线。消费者购买此类课程时容易遇到货不对板的问题。对此,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建议,如果课程质量不符或宣传虚假,消费者可以通过协调退费或法律诉讼等方式维权。同时,监管部门应细化知识付费课程的相关规定,加强日常监督,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平台也需加强对讲师资质及内容的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