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逝世,享年99岁。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三十年隐姓埋名,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中国的核潜艇事业。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表明,对于没有全程空中掩护的海军来说,潜艇是最好的战略性武器,而核动力潜艇因其强大的续航能力和打击能力成为军事大国海军中的重要力量。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核潜艇的研制,伴随着这项事业,一批仁人志士隐姓埋名艰苦付出数十年。88岁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2014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
在颁奖盛典现场,黄旭华登上领奖台。他表示,他们的工作要求隐姓埋名,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做出贡献。领导对他的三点要求是:不辜负国家的信任;不能半途而废;不能暴露工作性质和单位。黄旭华答应了这些要求,并淡化了与家庭亲友之间的联系。
黄旭华进入核潜艇研制之初,只有常规动力潜艇的知识。一无图纸,二无资料,更没有外国专家指点迷津。他从调查研究入手,通过收集和分析公开资料,甚至参考玩具模型来推导设计。最终选择了当时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艇体形状,一步到位。
在攻克外型难题后,科研人员又围绕新式潜艇的其他15个难题展开攻关。其中如何解决核动力问题首当其冲。尽管条件艰苦,黄旭华和他的团队依靠算盘和计算器完成了许多核心数据的计算。
为了中国的核潜艇,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他在极端忙碌的状态下度过了自己的青年和中年时代。由于保密原因,他淡化了与家人的关系,直到1987年才得以公开。
1988年,黄旭华亲自参与了核潜艇的深潜试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亲自下潜的核潜艇总设计师。这次试验成功后,他写下了一首打油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黄旭华表示,回顾这30年,他感到此生没有虚度,因为他的一生属于国家,属于核潜艇事业,无私奉献,无怨无悔。正是以黄旭华为代表的一代代官兵的奉献和进取,让中国拥有了更隐蔽、更可靠的海上核反击能力,为中国的话语权增添了分量,也为世界和平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