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常为孩子沉迷网络感到头疼。平时上学时,孩子接触手机的机会较少,但到了寒假,他们有了更多时间刷手机。孩子一旦沉迷网络,不仅影响假期生活和专注力,还可能因为家长的管制而引发冲突,破坏亲子关系。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成瘾病区副主任医师王刚建议,预防孩子沉迷网络的有效方法是与孩子“约法三章”,明确规范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采用碎片化使用方式。例如,规定每次使用手机最多一小时,之后进行其他活动,如写作业或户外运动。家长也应多陪伴孩子,除了关注学习,还要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使孩子在丰富的假期生活中找到乐趣,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14岁的赵先生的儿子小涵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赵先生和妻子常年在外打工,小涵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由于缺乏父母的情感交流和心理引导,小涵逐渐将情感寄托在手机上,沉迷于虚拟世界。他玩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课余时间几乎都被手机占据,户外活动减少,与家人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小涵开始抗拒上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也不认真完成。晚上,他常常偷偷玩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无精打采,情绪不稳定,成绩也大幅下滑。
察觉到这些变化后,赵先生请假回家试图强行没收手机,但小涵反应激烈,甚至发生冲突。最终,赵先生带小涵来到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寻求帮助。王刚主任通过详细问诊和临床表现,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他在心理层面耐心倾听小涵的心声,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引导小涵重新审视网络与生活的关系,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同时,王刚建议赵先生多陪伴小涵,给予关爱,让小涵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找回安全感和归属感。
王刚强调,互联网已成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随着网络游戏的普及,网络成瘾的群体逐渐低龄化。青春期的大脑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青少年面对各种信息时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自控力,容易受到影响。家长应高度警惕,一旦发现孩子有沉迷网络的迹象,应及时干预和矫正。网络成瘾的界定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量多个方面,包括游戏控制能力受损、网络使用优先于其他兴趣和日常活动、造成生活和身体上的损害等。若情况严重,即便未达12个月,也可诊断为网络成瘾。
许多有网瘾的孩子伴有情绪问题,如焦虑症、多动症等。治疗的关键在于找到成瘾的根源,从改善家庭环境入手,教会家长如何更好地陪伴和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孩子学会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若孩子存在情绪问题,需先治疗情绪疾病,再结合网络成瘾问题进行综合治疗。
王刚建议,寒假期间,家长应以身作则,给孩子示范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一个舒适正向的环境。引导孩子多做“延迟满足”的事情,如读书、运动等,这些活动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才能取得成就感。此外,家长可以主动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识,了解青少年阶段的特点,在家庭环境营造和亲子互动模式等方面做出积极调整。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应尽量了解原因,不必过度焦虑,必要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