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多地宣布逐步取消公摊,实行商品房按套内建筑面积计价销售。这一调整使得购房计费更加透明。
买一套房时,购房者普遍关注公摊面积和得房率。最近,湖南衡阳和河北张家口等地针对计算公摊出台了新规。从2025年起,衡阳的商品房将按套内建筑面积计价销售;而张家口也表示将逐步推进“取消公摊”,这些变化引发了广泛关注。
长久以来,国内多地普遍执行买房计算公摊面积的规则。为何近期多地纷纷提出“取消公摊”?购房者该如何计算购房面积和实际到手面积?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李雯莎前两年购入了一套建于2004年的房子。购房时,房本上写的建筑面积为66平方米,但实际套内面积只有45平方米。她表示,虽然买房前知道有公摊,但公摊占了20多平方米,心里还是有些难以接受。
根据2001年施行的《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商品房建筑面积由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组成。套内建筑面积部分为独立产权,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部分为共有产权。这里的“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即通常所说的“公摊”。
从购房计价方式看,商品房销售可以按套(单元)计价,也可以按套内建筑面积或建筑面积计价。按套内建筑面积计价,即不计算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
套内建筑面积包括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和阳台建筑面积。公用建筑面积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电梯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等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建筑面积;二是套(单元)与公用建筑空间之间的分隔墙以及外墙(包括山墙)墙体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京津冀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赵秀池表示,房屋存在“公摊”是客观现象,毕竟楼房不能没有楼梯、过道。但是目前的确存在部分楼房公摊范围不够明晰的问题,购房者对公摊的具体内容和面积大小存在疑虑。
来自安徽合肥的陈靖购买了一套建筑面积为140平方米的电梯房,实际套内面积却只有99平方米。他坦言,尽管买房时被告知了相关因素,但二者差距之大仍让他感到不合理。
山东潍坊的王力鹏则遇到了合同上的套内面积与实际测量结果不符的情况。他认为部分住房公摊面积的计算方式不够透明,导致他在签合同时被各种专业术语绕晕,只能认栽。
对于一些购房者关注的公摊问题,部分地区近期提出了新政策。例如,河北省张家口市和湖南省衡阳市都发布了相关规定,明确逐步推进“取消公摊”并实行套内建筑面积计价。
赵秀池解释说,这只是计量标准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公摊面积会消失。实际上,公摊面积仍然存在,只是改变了房屋价格的计算方式。购房总价不变,但单价会上涨。物业费、暖气费等费用仍包含公摊面积在内。
业内人士表示,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让消费者在购房时信息更加透明。通过按套内建筑面积计价,购房者能更直观地了解实际购买的居住空间大小,有助于判断房屋价值。
长远来看,是否有必要彻底取消公摊?赵秀池认为,“取消公摊”并不成立,也没有实质意义,反而可能造成误解。合理的公摊对居民而言是有必要的,如楼梯、电梯、大堂等部分保留一定面积,既能提高业主的居住舒适性,也相对安全。
实际上,公摊面积大小也影响着居民的居住体验。李宇嘉表示,合理的公摊对居民来说是有益的,如社区的公共食堂、活动空间等,能够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消费者在选择楼盘时,可以将公摊面积作为挑选“好房子”的评价标准之一。
除了聚焦公摊面积,近期还有多项重磅楼市政策指向加强“好房子”建设。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指出,要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未来,随着更多城市优化供给端政策,有望进一步引导改善性住房需求释放,促进楼市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