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孩子们嬉笑打闹,母亲和妻子边聊天边看春节联欢晚会,刘林的眼眶湿润了。这样全家共度新春的场景久违了。前几年,因为他的肾病反复发作,过年时家里的气氛总是很沉重。
今年春节不同以往。年前,70岁的母亲将自己的左肾移植给了他,给了他第二次生命。这份深情让他无以回报。刘林还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的第9000例肾移植受者。在无陪护病房内,母子俩互相依靠,感到轻松许多。
刘林今年44岁,宁波宁海人,在当地一家技术公司工作,有两个儿子。三年前,他被诊断为肾衰竭,肌酐值高达600多μmol/L。起初选择药物治疗,病情控制了一年。后来肌酐升至900多,最终达到2000多,开始进行腹透治疗。刘林了解到换肾是最佳方案,但父亲年纪大且有多种疾病,母亲也快70岁,不一定符合移植条件。在当地病友推荐下,他决定到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再检查。
去年9月,刘林得知母亲如果身体状况良好,六七十岁也可以做亲属供肾。经过一系列检查,母子俩的身体指标均符合移植条件。入院前,护士长郑桂向他们详细解释了无陪护病房的情况,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1月17日,母子俩进行了肾移植手术,非常顺利。术后第二天,刘林的大伯前来探望,虽然不能进入病房,但可以在会客间见面。母亲林娟可以下床活动,还去到儿子的病房探望,两人聊了一会儿天。
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的无陪护病房从2023年9月10日开始建设,共有40张床位,8名护理员。病房实行全封闭管理。护士长郑桂表示,最初推行无陪护病房时,让患者和家属接受这一模式并不容易,但他们通过布置温馨的会客间和提前沟通,逐步赢得了信任。现在家属可以在手术后简短探视。
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副主任王仁定认为,器官移植后的病人需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无陪护病房有助于培养这种能力。据统计,去年在该中心的移植病人依从性较好,不存在药物乱服、停服、漏服的问题。此外,无陪护病房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专业护理人员的照护比家属更专业。
刘林母子出院后已经能很好地照顾自己,几天后还要回医院复查。刘林对未来充满希望,希望能好好保护母亲的肾,恢复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