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进入物质全面充裕唯缺孩子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物质充裕的成果随处可见。在农业领域,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人均粮食产量约500公斤,远超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肉类、蔬菜和水果供应丰富,各类超市里都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的新鲜食品。
工业方面,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全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40%以上的品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23年中国发电量达到94564亿千瓦时,居世界首位;人均发电量达到6700千瓦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汽车出口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同比增长6.7%。2023年中国智能手机产量达到11.4亿台,巩固了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国的地位。此外,中国也是许多关键电子组件和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生产国,拥有全球领先的光纤宽带和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消费领域同样繁荣。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79万亿元,电商兴起使消费更加便捷,2023年中国网上购物用户超过9亿人,每天快递揽收的包裹约4亿件。住宅建设方面,2023年底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城镇居民家庭的住房拥有率为96%。教育领域,中国人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2020年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1年,比2010年提高了0.83年,近几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超过1000万人。
尽管如此,部分行业仍面临产能过剩问题。钢铁、家电等行业多年来一直存在产能过剩的压力,水泥行业也因房地产市场需求放缓和基建投资增速下降而出现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如汽车行业和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出现了产能过剩迹象。2024年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1%,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中国正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新生儿数量持续走低,生育率降至1.01,不到更替水平的一半。2024年中国出生人口虽然有所回升,但由于育龄妇女数量下降、结婚人数减少、生育意愿低迷等原因,预计2025年出生人口又会重回下降趋势。2024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2%,劳动年龄人口减少683万人。这种人口结构变化对养老负担和劳动力供给产生了深远影响。少子化还会影响创新力和技术发展,因为年轻人是创新的重要力量。
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国需要大幅增加对人口的投资。近年来,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等物质领域的投资成果显著,但过度的物质投资导致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相比之下,人口投资相对滞后。建议通过补贴政策支持养育家庭,例如每月给一孩补贴1000元,二孩补贴2000元,三孩及以上孩子补贴3000元,并提供社保和所得税减免。这不仅能提升生育率,还能提振内需和带动经济发展。长远来看,政府的这些经济补贴是对未来纳税者的投入,最终会带来丰厚回报。
在将更多资源由物质生产转向人口投资的过程中,整个社会需要重新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价值体现在创新和传承上,而这离不开人类自身的不断繁衍。唯有更多的人,才能实现更好的创新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