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贵阳的张先生使用银行APP给朋友转账15万元。为谨慎起见,他分两次进行转账。第一次顺利无误,但第二次却意外将13.8万元转到了另一位名字中也含有“龙”字的前同事账户上。张先生解释说:“我朋友姓龙,输入时弹出了前同事的名字,我没仔细看就点了确认。”
张先生随即联系了这位同事,对方确认收到款项并愿意退还。然而,当同事查看银行账户时发现,大部分钱已被银行扣除,因为同事的房贷已经逾期两年,系统自动扣除了9万多元贷款费用,只余下4.7万元。同事很快将剩余的钱退给了张先生。
由于经济困难,同事表示无法立即偿还被银行扣除的部分。张先生考虑到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可能涉及复杂程序和费用,决定先与银行协商。他认为虽然银行扣款行为合理,但如果能核实这笔钱并非正常收入,希望银行能退回这9万多块钱,并让他的同事继续承担债务。但银行方面并未同意此请求。
记者随后联系了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已向上级汇报此事,但尚未收到回复。截至发稿时,仍未有进一步消息。
网友们对此事议论纷纷。有人对事件发生的巧合性表示怀疑,认为事情并不简单;也有人分享了自己或身边人因疏忽而转错账的经历,并强调在转账时应格外小心。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李某和王某之间。2023年上半年,王某误将1450元转给了三个月前有过交易往来的李某。多次联系未果后,王某选择报警并通过法院起诉。根据《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条规定,得利人没有法律依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返还。最终,法院判决李某需退还1450元,李某履行了义务。
网络支付带来便捷的同时,用户也应注意核对收款人信息,以避免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如果发生转错账的情况,应及时联系对方说明情况,并保留相关证据,必要时可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同时提醒收款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当得利应当及时归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