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中国人的特别记忆 千里归家情

方志四川 2025-01-31 21:26:19
A+ A-

千里归家,中国人永远不变的文化记忆。2025年的春节即将到来,游子归家、亲人团聚、朋友相会的场景即将上演。回家过年是中国人最朴实的信仰、最温暖的牵挂。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流传久远的共享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精髓中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符号之一,承载着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实践。

春节 中国人的特别记忆

春节是中国人乡愁文化的集体表达,体现了在传统节日的生活日常中对中华文化的共同体认。与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相比,春节乡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展现了民族面对时间流转、岁月交替的集体主义式的庄严审视。春节乡愁不仅面向逝去的往日时光,也面向未来的憧憬;既是特定族群的情感表达,也是国家建构的集体颂扬。它是怀旧的,也是喜新的;是地方的,也是国际的。

春节 中国人的特别记忆 千里归家情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向勇表示,春节乡愁融合了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的记忆,包括核心家庭的亲人记忆、主干家庭的祖宗记忆以及关联家庭的共同记忆。这种情感投射通过时空转换与记忆构筑而成。相比之下,端午节的乡愁更多是一种文化托付,中秋节则侧重于核心家庭的私人性团聚,而国庆节则是国民集中性国家认同的庄严表达。春节乡愁是个体与集体、家族与民族、地域与国家等二元关系的多维交融,其表现形式是情感驱动的身体力行,在特定时间段内呈现出集体的地理景观。

春节乡愁的文化记忆具有集体性、公共性和有组织性的鲜明特征。“年”的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春节乡愁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农耕文明生活方式的智慧结晶和价值追求。从腊月开始到元宵节结束,人们在这段时间内的衣食住行都与春节相关,包括楹联、年画、花馍、庙会、祭祖、龙舞、社火、元宵节、灯会、烟火、灯彩等多种文化活动和节庆仪式。这些流传了三千多年的春节民俗,围绕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建立起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春节民俗的保护、活化、弘扬、创化成为传统节日创新的重要议题。

传统节日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世代相继的文化基因,还联结着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信仰。经过时代的淘洗,传统节日已成为民族或地方最为重视的文化传统,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模式和思维方式,甚至是一个民族的象征符号,具有凝聚人心的重要价值。以春节为例,它反映了中华儿女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传递了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浓缩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吸引着海外华人群体每年通过各种形式自发庆祝,成为联结海内外华人共同体的重要纽带。即使是简单的节日食物,也能增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提供重温故乡记忆的机会。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徐赣丽指出,文化记忆作为承载文化根源和传统的坐标,能够引导个体和群体确认其文化身份。稳固的文化认同在凝聚民族情感、维护团结与稳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整个民族存续和发展的基石。构建文化认同不仅确证自我文化身份,还能激发本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质、活性和力量。

传统节日是日常生活中的独特存在,无论是春节的春联和烟花,还是端午节的龙舟与粽子,都凝聚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传统,接续着历史与当下,让今人和古人在时间长河中产生共鸣。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凝聚着民众的深厚情感和精神寄托。围绕传统节日展开的社会实践能够极大地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和强化,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春节乡愁体现了血缘为纽带的亲人思念、地缘为连接的故乡怀念以及对安身立命之本的文化眷恋。数千年来,春节不断维系和强化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底,春节申遗成功,进一步彰显了古老中华文明的魅力与自信。随着海外传播范围的扩大,春节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

责任编辑:张蕾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