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许多人计划着说走就走的旅行。然而,旅游旺季期间,一些景区内的消费问题也随之浮现。比如,在某些景区内买一瓶水可能要花费十多元,一顿饭的价格可能是平时的三倍以上。此外,有些所谓的纯玩团实际上变成了购物团,承诺的商品也经常货不对板。
这些消费乱象不应该由游客来承担后果。“避坑攻略”也不应该完全依赖游客自行准备。为了确保游客能够放松愉快地享受旅程,相关部门应提前采取措施,加强监管,防止好山好水成为不良商家牟利的背景板。
刚刚过去的2024年,人潮涌动,几大旅游旺季国内出游人数和旅游总消费,均全面超越了2019年同期水平。文旅成为日渐显著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此时,那些无视市场规则的从业者,就是坏了一锅粥的“老鼠屎”。
前不久,一游客在四川某景区内购买银锁,事后发现为假货;去年底,李先生去云南旅游在景区内特产店购买的茶叶和银饰等纪念品,被鉴定全是假货;去年6月,杭州一景区司机拉客去西湖龙井产区购茶叶,店家涉嫌虚假宣传……景区公然售假行为一次又一次被曝光,更一次又一次伤害了游客对景区的信任。
迅速澄清,并不能挽回多少损失。尽管被“网曝”后,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都高度重视、迅速处置,往往还澄清售假商贩等“刺客”,是外包甚至与景区无关人员。但体验感修复不了,一个地方的文旅口碑更会被悄悄消解。
体验感是旅行产品的重要一环。要认识到,旅行不是“人傻钱多”,也不是从一个景点再到另一个景点的跳跃式打卡,而是体验——不仅体验大自然的壮美,更体验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因此,从踏上行程的那一刻起,一切消费和体验,都构成了旅行产品的一环。真诚热情的招待让人体验到幸福美好,就是最好的“文旅产品”。
人人都是文旅从业者,都是代言人。
绝不能让个别无良商家扫游客兴、砸文旅碗。从这个角度来说,文旅城市里,不管是导游、司机、酒店老板还是普通个体经营者,都是文旅代言人。景区内部的各种商户,更是代言人中的代言人,直接关系到一个景区甚至一个地方的口碑,更该受到景区严格管理。
调查、道歉、退款……亡羊补牢,为时晚不晚?当前,很多地方针对景区乱象投诉反馈机制还是很灵活的,短视频及时发现、留言投诉及时跟进,总的来看消费者对处理意见也算满意。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但之后呢?
躺在“好山好水”上做“老好人”,是管理的放任。一些地方面对投诉,对消费者是“真诚道歉”,对售假商家是“严肃批评”。然而,给个“黄牌”口头警告,就能药到病除、消除乱象?这恐怕只存在于童话故事中。在市场监管、优化营商环境这件事上,监督者如果躺在“好山好水”上做“老好人”,对景区乱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指望不法商家良心发现、从此改邪归正,是天真,更是放任。
执法不严,等于包庇。《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还将面临行政处罚。该怎么处罚怎么处罚,只有增加商家的违法成本,才能提高震慑力,避免乱象屡曝屡犯、游客频频踩坑。
有投诉不怕,重点是如何对待这些投诉、如何预防同样的问题。
实际上,在文旅这个大市场面前,任何地方都有个别经营者屡屡动歪脑筋,专宰游客,无非认为这是“一锤子买卖”;这些年,各地也频频曝出各种投诉。
投诉是“黑粉”转“真爱粉”的重要契机。一些网红旅游城市在迎来泼天流量之前,往往都遭遇激烈投诉或“退票”风波,而当地文旅部门连开营商环境会议,批评意见全盘接受;或接连发布通知,打好“预防针”,稳物价、拒宰客。2024年,沈阳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刘克斌喊出“一两的真诚大于一吨的宣传”;甘孜州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刘洪当起“文旅客服”,曾霸气回应“谁砸甘孜旅游的锅,我就砸他的饭碗”……善于触网、“听劝宠粉”的网红文旅局长才能破圈。
坚定的行动比“黄牌警告”有用。事前的预防比事后的弥补更有效。只有当景区营商环境告别“老好人”式的批评式执法,告别“打地鼠”式的曝光一起、整改一起,真正压实日常监督责任,才能呵护好珍贵的文旅口碑,顺应文旅消费新趋势。
春节在即,要让游客“松弛舒心”,有关部门就应尽早“紧张操心”,别再让好山好水成不良商家牟利的背景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