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女网友发布视频称,在入住惠州双月湾日出银沙酒店时发现有无人机在阳台停悬,质疑隐私被偷拍。酒店方表示没有放飞任何无人机,但收到反馈后进行了处理。客户对处理结果不满意,后续将协助警方调查。
目前警方还在调查此事。作为服务提供者,酒店有义务为顾客提供安全、私密的居住环境。即便无人机并非酒店所有或放飞,酒店也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安装必要的防护设施,加强对周边区域的监控,避免顾客隐私被窥探,并在事发后给警方提供更多线索。
这一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无人机偷窥和偷拍的关注。普通人在家或酒店中,突然发现窗外有无人机偷偷窥视,即使没有进行什么私密行为,也会感到非常不适。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民用无人机产业迅速扩大,但也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偷窥和偷拍的新手段。媒体报道显示,多地多次发生无人机偷拍事件。例如,成都一小区住户反映,有人使用无人机偷拍其换衣服;宜兴市警方也成功抓获一名在酒店外用无人机偷拍的违法者。
从各种案例来看,部分地方的警方在追击无人机偷拍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尤其是在监控完善的城区,及时报警有很大概率锁定违法者。然而,系统治理无人机偷拍仍存在许多难点。无人机行动隐蔽且灵活,拍摄范围广泛,不易被察觉,违法者可以迅速逃离现场,给取证带来困难。此外,个人拥有无人机的门槛降低,但使用者的法治意识并未相应提升,很多人不清楚哪些行为违法。部分地方警力和资源有限,无法大规模追踪违法分子。虽然市场上已有针对无人机的反制设备和技术,但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并不理想。
要有效治理无人机偷窥和偷拍乱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首先,应加大法律制裁力度,对无人机偷拍者依法严厉处罚,并曝光相关案例以儆效尤。同时,应将实施偷拍等违法行为的违法者纳入“黑名单”制度,限制其使用无人机。执法中要加强技术防范手段的研发和应用,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监测和追踪无人机,及时制止偷窥偷拍行为。
从市场销售端加强源头防范,严格落实无人机登记备案制度,全程监管无人机的购买、使用和销毁环节。对于违规生产、销售未经认证或改装后的无人机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严惩。明确禁飞区和禁飞时段,打击“黑飞”产业链。
公众也应提高隐私保护意识,在入住酒店或家中涉及隐私的行为时,注意检查周围环境是否存在可疑的无人机设备,拉上窗帘加强自我保护。社区和物业公司应加强巡逻和监控力度,一旦发现无人机偷窥偷拍行为应立即报警并协助调查。
无人机产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公众隐私和安全感为代价。《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利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扰乱秩序或侵犯他人权益。在法律法规日益完善的背景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公众需共同努力,形成综合治理体系,遏制偷窥偷拍等违法行为,确保无人机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