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在12月26日进行了2024年最后一次新闻发布,聚焦二里头遗址、殷墟王陵区、山西昔阳钟村夏商墓地、三星堆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
在二里头遗址的“工西一区”,考古队首次完整揭露出十字路口区域四个分区围墙并立的布局。每个区域外侧都有围墙,显示出二里头遗址可能存在棋盘式的布局结构,每个网格可能有不同的等级或功能。这种布局方式在龙山时代的多个遗址中也有发现,并为商周都城所沿袭。在遗址宫殿区中部新发现17号建筑基址,位于1号宫殿与5号建筑基址之间,南、北两组修建于夯土台基之上的排房式建筑值得关注,其中北侧排房式建筑结构较为清晰,面阔5间、进深1间,东西宽度超过40米,面积约310平方米,初步判断始建年代为二里头文化二期。
古城村遗址北依邙山,南临洛河,新发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3条壕沟和一道夯土墙。这些壕沟和夯土墙整体位于二里头遗址东北方,大致平行,且与二里头遗址主干道路、墙垣、夯土建筑等主体遗存的方向一致,在东、北方向对二里头遗址形成围合之势,专家推测它们很有可能是二里头都邑外围的壕沟和城墙。夯土墙和相关单位出土陶片的最晚年代均为二里头文化二至四期,与都邑相同。这些发现为探索二里头遗址的范围提供了新材料,对研究洛阳地区夏商时期聚落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在殷墟遗址,洹河北岸地区初现大邑商都城的三横三纵骨干道路网络结构。纵向干道L3长1.6千米,路面上有密集的车辙痕迹,每组间距为1.2米,这是已发现的两端明确、长度最长的大邑商城市干道。路面上铺细沙,路土中有很多小石子以及殷墟三、四期的碎陶片,还出土了青铜马镳、石器等。纵横交织的干道网络及沟渠的发现,填补了该区域大型线性遗迹的空白,构建起大邑商都城空间的骨干框架,是研究大邑商都城规划布局的新突破。此外,西北冈王陵区也有新的发现,确认王陵区西周早期聚落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是殷墟范围内发现的最大的西周早期聚落。
山西省昔阳县钟村墓地的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钟村墓地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钟村社区,因“考古前置”发掘墓葬13座,时代从夏商至战国时期,其中5座夏商之际的高等级墓葬集中分布于2000平方米范围内,排列有序。墓葬形制为近方形土坑竖穴墓,葬具为多重棺椁,有器物箱,是以男性墓主为核心的多人合葬墓。10号墓规模最大,长、宽均超过6米,墓室面积达46平方米。墓室内用石块构筑大型石椁,内置木椁,木椁内并列放置三个木棺,棺内各葬一人。中棺墓主为男性,身体涂朱砂,头顶覆有扇贝,左侧股骨下随葬绿松石嵌片牌饰,具有明显的二里头文化因素。其他墓葬内还出土有陶爵、漆觚等随葬品,部分陶器表面装饰大三角纹、连珠纹等,表现出较明显的下七垣文化因素。钟村墓地是目前夏商之际黄土高原东部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墓地,葬俗具有浓郁本土特征,同时还受到二里头文化、下七垣文化等的影响,显示出多元汇聚的文化面貌。
三星堆遗址北部月亮湾发现了玉石器作坊、人工土台以及建筑基址等新发现。玉石器作坊位于月亮湾台地中部,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发现成堆存放的玉石器坯料、废料、成品、半成品,许多玉石器上有明显的加工痕迹。作坊内发现4000多件玉石器种类丰富,包括玉人像、玉牙璋、玉有领璧、玉凿、玛瑙珠、绿松石珠等20余种。这些发现有助于解答三星堆玉石器原料来源、制作工艺技术、生产流程和流通方式等问题,显示出社会的复杂化程度。人工土台位于玉石器作坊以南,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堆筑方式为“斜坡堆筑”。人工土台可分为三级,表面发现1座复合式“木(竹)骨泥墙”建筑基址,平面呈长方形,已清理部分的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多家单位同步推进三星堆出土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完成祭祀区出土金面具、鸟形金饰等4062件珍贵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同时对铜器铸造工艺和产地进行研究,发现了目前国内最早使用铜器芯撑技术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