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回报为诱饵的订单农业纠纷频发 案件频发引关注

第一财经 2024-12-25 16:32:24
A+ A-

王世龙至今未能要回3.58万元种植款,他怀疑自己遭遇了合同诈骗。今年8月,他在一家短视频平台上看到开封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宣传称,在该公司技术员的帮助下,仅种植10平方米铁皮石斛,3个月后就能获得3.5万元的净利润。王世龙选择相信并与该公司签订了一份总金额3.58万元的购销合同,双方约定,公司负责提供石斛种苗和技术服务费,并负责回收,而王世龙则须严格按照对方传授的技术和要求进行种植。

三个月时间很快过去,王世龙发现投入3万多元种植的石斛苗不断萎缩、死亡。他向公司的技术人员咨询,对方建议他重新补种,但这些补种的苗在一个月内又死亡了。王世龙要求退钱时,得到的回复是这是合同纠纷,需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然而,王世龙认为自己遭遇的是合同诈骗。

该公司一位负责人解释说,他们没有参与合同诈骗,是王世龙等人未按公司的种植技术要求导致亏损。对于为何会出现大批量亏损种植户,该负责人并未进一步解释。这背后既与农业种植、养殖本身的长链条履约周期密切相关,也反映出“订单农业”这种助农方式存在被骗子利用的可能。

实际上,早在今年8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就联合公布了关于依法打击以“订单农业”为名设骗局坑农典型案例的通知。其中一起发生在郑州的案件与王世龙的遭遇相似。2023年10月,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根据群众举报线索,对郑州市某公司涉嫌以“订单农业”为名实施合同诈骗立案侦查。经查明,该公司自2022年以来在河南、云南等多个省份招募业务员及代理人,打着“助力国家乡村振兴”“农科院重点扶持项目”等旗号向农户推介食用菌种植项目,诱骗农户签订灵芝等种植订单合同,并以每单元1.68万元至1.98万元不等的价格向农户销售菌包。合同订立后,该公司以农户种出的成品菌质量不达标为由拒不履行回购义务,随后失联逃匿。至案发时,该公司共与300余个农户签订订单合同,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公安机关现已侦查终结,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0余名,以涉嫌合同诈骗罪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尽管有关部门多次提醒,仍有农民受骗。这类违法行为不仅给受害群众造成巨大损失,还影响社会公众对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信任度,必须依法严厉打击。

如何界定这种行为是合同诈骗还是合同纠纷?长期关注农业领域维权的山东通德律师事务所律师马忠喜表示,订单农业本身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模式,确实缓解了农业发展的几个痛点:农户种什么、怎么种以及农户收益的保障等问题。例如,阿里集团旗下的盒马鲜生通过订单推动农产品种植,形成相对稳定的供应关系。然而,这种原本可为购销双方带来收益的方式却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成为诈骗工具。

2023年10月,浏阳市人民法院对宏辉家禽经营部、浏阳市泰品农业有限公司的主要负责人进行判决。他们的主要诈骗方式是先游说养殖户高价订购鸡苗,再承诺高价回购,但实际上这些鸡苗体质差,没有饲养价值。最终,警方查明这些所谓的“高价鸡苗”实际上是低质量鸡苗。

许多种植户、养殖户发现自己可能被骗后,曾前往当地公安局、派出所报案,但得到的回复是这种行为属于合同纠纷,建议走司法途径。王世龙也在发现可能被骗后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他所知道的与这家开封公司发生种植纠纷的种植户有三十多人。天眼查显示,从今年6月至12月,先后有7名种植户将该公司告上法庭,案由均为合同纠纷。

为什么看似容易分辨的“订单农业”骗局却难以刑事立案?马忠喜解释说,原因之一是相关证据收集困难。订单农业涉及农业生产周期长,证据易灭失。此外,交易多为口头约定或简单书面协议,缺乏关键条款证据,难以满足刑事立案对证据完整性、关联性要求。第二个原因是法律关系复杂,涉及农户、企业、中介组织等多方主体,掺杂着买卖、委托、担保等多重法律关系,导致合同性质与责任认定难。第三个原因是罪与非罪界定模糊。一些订单农业纠纷可能是市场风险或经营不善造成的,与刑事犯罪界线难厘清。

这种尴尬现实最终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导致“订单农业”成为合同诈骗的多发区域。记者登录多个短视频平台发现,其中有不少鼓吹高回报、高收益,引诱种养殖户入局的真假难辨短视频。

如何规避“订单农业”骗局?经侦民警李文提醒,大部分所谓“订单农业”骗局有着基本类似的套路,骗子会先包装成大公司,承诺包回收、包技术、包饲料肥料等。诱导种养殖户签下购销合同后,要么直接发劣质种苗,导致大量死亡,要么以产品质量不达标为由拒绝回收。签订合同时,对于合同约定模糊、本地未规模生产的所谓特色农禽,以及对方承诺高价回收的字眼,需要特别警惕。马忠喜建议,种养殖户在签订相关购销合同前,应对公司的主体资格、相关资质、成立时间等进行严格考察,相关合同要先经信得过的法律人士把关后再签订,以尽可能辨别真伪。

责任编辑:张小花 TT100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