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管理人数量锐减。岁末时分,广州珠江新城的一位私募创始人张博文回顾这一年,感叹压力巨大。前几年频繁听说朋友准备投身私募行业,但近两年却常听闻不少私募面临困境,甚至知名私募的管理规模也大幅缩水,资深私募人士郑凡松认为风向变化很快。
实际上,国内证券私募管理人的数量确实在减少。截至2022年底,国内证券私募管理人数量为9023家,一个月内减少了近500家。到今年10月底,这一数字降至8059家,两年时间减少了近千家。
随着私募行业的壮大,“伪、劣、乱”等乱象频出,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跑路事件。例如,2023年11月爆发的“30亿量化私募跑路”风波,涉及多家上市公司,损失惨重。同年5月,瑞丰达资产的突然跑路引发了市场对私募违规行为的关注。这些事件在业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凸显了行业亟需整治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证监会和中基协加强了监管。2023年以来,多部新规相继出台,如修订后的《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及配套指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自律检查规则》等。北京某私募合规风控负责人徐阳认为,这些新规有助于规范行业发展。
与此同时,违规私募也在加速退出。2023年被注销的证券私募管理人数量达到730家,较2022年增加了31.53%。此外,中基协对私募机构开出的罚单数量也显著增加。
私募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新修订的《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及相关文件对私募备案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资金门槛、经营场所和人员配置等方面。这使得创办一家私募需要更多的成本和准备。例如,私募基金管理人实缴货币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且专职员工不少于5人。
除了管理人数量减少,证券私募行业的整体管理规模也在下降。截至2024年9月,证券私募的存续规模为5.02万亿元,比2022年3月的高点缩水了近21%。尽管A股市场行情有所好转,但最新的规模仍仅为5.26亿元。
头部私募的管理规模也明显缩水。自2022年以来,约有20家曾经的百亿私募管理规模回落至50-100亿元区间,另有10家知名私募管理规模跌至不足50亿元。业绩表现不佳是主要原因之一,而市场环境、监管环境和公司内部变动等因素也影响了业绩。
对于量化私募来说,策略同质化和监管收紧导致整体业绩下滑。近年来,量化私募的发展迅速,但策略趋同导致超额收益下降。相关部门对量化私募的监管也逐步收紧,进一步影响了其业绩。
私募行业的头部效应显著,管理规模前400家私募证券机构占行业管理规模比例近80%,而后2000家仅占0.15%。因此,头部私募管理规模的缩水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不容忽视。
赵杰、张博文、郑凡松等私募人士正积极应对行业的这次大洗牌,他们的目标明确:努力活下去,活得更好。近期A股行情有所好转,给身处变局中的私募带来了希望。